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杜预列传(第1页)

杜预列传(第1页)

杜预列传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

灭吴功臣“杜武库”

杜预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览群书,学以致用,精通政治、经济、法律、历法、工程等学科。他尤其喜欢读《左传》,明白国家兴亡之道,曾说:“立德,我没办法做到;立言、立功,努力一下应该可以。”

杜预的才学、品德都很高,但因为他的父亲和权臣司马懿不和,所以他一直得不到任用。

等到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掌权,完全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后,政治局势已经很明朗。司马昭为了巩固地位,大量招揽人才,杜预被任命为尚书郎,很快脱颖而出。司马昭爱惜他的才华,将妹妹嫁给了他,从此,杜预成为司马昭的核心幕僚。

司马昭定下灭蜀战略,杜预因为谋略出众,担任主帅钟会的长史。钟会野心勃勃,灭蜀后不久,准备占领蜀地叛乱。事情败露,他的很多僚属都受到牵连,只有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还得到嘉奖。

第二年,杜预受命参与制定法律。杜预认为,法律应该简明扼要,便于执行。虽然他不是最高裁定官,却实际承担了最繁重的工作,负责拟定法律条款及注释。历时五年,才终于完成,这便是《晋律》。

《晋律》上承《汉律》,下启《唐律》,被后世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我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

杜预曾经担任度支尚书,主管全国的财政。在任七年,提出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包括兴建储备粮仓、调整粮价、盐运管理、税率调整和边防建设等,涉及各个领域,晋武帝全部采纳。杜预还凭借学识,复制出失传已久的周朝太庙礼器,让武帝兴奋不已。

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杜预亲自参与桥梁设计施工,成功地在黄河的孟津渡口建起大桥。桥梁建成之日,武帝率领百官举杯向杜预祝酒,说道:“不是你,桥是建不成的。”杜预回答:“不是陛下的英明,臣也不能施展微末之技。”

杜预发现正在实施的历法不准确,经过计算,纠正了误差,多次验证无误后,替代原历法颁行。他的才能如此众多,朝中上下对此赞不绝口,称他为“杜武库”,表示他无所不能。

杜预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但最大的功绩还是灭吴,协助武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西晋经过十多年发展,国力得到长足增长。武帝一直想发动灭吴战争,但朝中不少重臣有不同意见,只有身处荆州前线的名将羊祜(hù)和杜预等少数大臣坚定赞同。

不久,羊祜病重,他知道杜预富有军事才能,向武帝郑重举荐杜预接替自己。杜预到达前线,发现自己的对手是东吴名将张政,他不慌不乱,使用反间计,让吴主孙皓猜疑张政,将他调走。

杜预见计策实施顺利,信心满满地上书朝廷请求灭吴,却遭到反战派的猛烈抨击。武帝不得已,准备把灭吴时间推迟一年。

杜预接连上书两次,痛斥反战派贻(yí)误战机,力陈灭吴的天时地利人和,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

杜预担任西线主帅,负责攻取荆州。杜预奇招频出,让吴军胆战心惊,很快便完成了既定目标,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各路晋军攻打建业。

整个灭吴之战,杜预战功累累,但从不居功自傲,屡次上书请求辞职,表示自己家族世代为文官,打仗不是自己的长处,武帝不予批准。

平定吴国后,杜预留心经籍,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成为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左传》注解,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研究《左传》有很大的帮助。

285年,杜预在调任回京的途中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杜预凭借自己的文治武功,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与武庙,享受后世祭祀的历史人物。

【原文】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sì)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mò)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议者乃以书谢之。——摘自《晋书?卷三十四》

【译文】当时各军队将领一起商议灭吴之事,有人说:“为患百年的贼寇,难以一举消灭。现在酷暑将至,正发生水涝,瘟疫也将出现,应该等到冬天,再大举进攻。”杜预说:“过去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吞并强大的齐国,如今我军兵威已振,就像劈竹子,劈开前面几节后,后面就会迎刃而解,不再需要动手了。”于是指挥众帅,直逼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所经过的城池,没有不束手投降的。之前发表议论的人于是写信向杜预道歉。

词语积累

杜武库:晋人对杜预的尊称。指杜预学识渊博,样样精通,就像武器库里的兵器,样样俱全。

迎刃而解:刃,刀口。竹子被劈开后,后面的竹子迎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解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