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纪
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人,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的侄子,东晋开国皇帝,死后谥号晋元帝。
东晋开国皇帝
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庶子,得封琅琊(lángyá)王。琅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是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大本营。
司马睿生于洛阳,十五岁时承袭琅琊王爵位,与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结为好友。
晋惠帝即位后,无法驾驭朝局,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国家陷入动**。司马睿虽然聪敏有器量,又贵为王爷,但无权无兵,只好谨慎小心,恭俭退让,以避免灾祸。
由于司马睿从不轻易显露才华,世人都认为他没有本事,只有侍中嵇(jī)绍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琅琊王的外貌异于常人,不会长期做人臣。”
几年后,“八王之乱”进入**。成都王司马颖独揽大权,逼迫惠帝立自己为继承人,引起其他诸侯王不满。尚书令司马越裹挟惠帝,亲征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不得不参与其中。
两军激战,司马颖取胜,惠帝和司马睿都成了俘虏,被软禁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不久,司马睿的叔父因为得罪司马颖而被杀害,司马睿害怕自己遭殃,急切地想要逃走。当天夜里,黑云压城,雷雨大作,巡逻兵都松懈了,司马睿趁机逃出邺城。各处关卡早已接到司马颖的命令,不允许身份尊贵的人通过,司马睿在黄河渡口被吏员拦住。
危急时刻,司马睿的侍从机智地用鞭子打了一下他的马,笑着说:“舍长,官府禁止贵人通过,你怎么也被拘留了?”渡口吏员才放行。司马睿逃到洛阳接上家眷,马不停蹄地赶往封地琅琊国。
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在北方,是各诸侯王争夺的重点地区,战乱不止,看不到缓和的迹象。王导审时度势,劝说司马睿尽快到建业建立功业。
王导认为江东富庶,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足以谋取大事。而江东原属吴国,吴国被灭后,当地士族长期受到朝廷的打压,正是收买人心的好时机。
司马睿表示赞同,设法获准镇守建业,重用当地士族,人心迅速归附。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到江东避难的人越来越多,司马睿趁机收揽人才,攻城略地,力量逐步强大。
西晋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大规模入侵,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318年,西晋末代皇帝晋愍(mǐn)帝被胡人杀害。消息传来,司马睿身穿孝服在草屋中守丧。不久,群臣上书劝说他即位称帝,担负起拯救天下的责任。
司马睿没有过分推辞,下令说:“寡人没有很好的德行,国家危难之时,没有守节而死,也不能予以匡救,深感不安。如今民众无所依托,百官都劝我担负责任,寡人不敢推辞。”当天就登基称帝,是为晋元帝。由于元帝的统治范围在江东一带,故史称东晋。
元帝称帝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为名望不够,南方、北方的大士族都心存疑虑。元帝重用王导和他的哥哥王敦,王导担任丞相,主持朝政;王敦担任大将军,负责征讨。两人凭借琅琊王氏的招牌,运用策略,取得了南方、北方士族的支持,东晋王朝逐渐稳定下来。
在此过程中,王氏一族的势力急速壮大,四分之三的朝廷官员都是王家人或与王家有关的人,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元帝十分忧心,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始重用其他大臣。大将军王敦非常不满,以诛杀奸臣的名义起兵作乱,向建业进军。
王敦实力强大,元帝组织部队抵抗,以失败告终。元帝只得派使者告诉王敦:“如果你还心系朝廷,请就此退兵,我们还能共同安定天下。如果不是,我就回到封地,为你让路。”
在王导的调解下,元帝和王敦总算握手言和,但元帝从此大权旁落,其号令出不了宫门,元帝几乎成了摆设,心情日渐消沉。
323年,忧愤不已的元帝病逝,终年四十八岁。
【原文】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初镇江东,颇以酒废事,王导深以为言,帝命酌(zhuó),引觞(shāng)覆之,于此遂绝。有司尝奏太极殿广室施绛帐,帝曰:“汉文集上书皂囊(náng)为帷。”遂令冬施青布,夏施青綀(shū)帷帐。——摘自《晋书?卷六》
【译文】晋元帝生性节俭,恬淡淳朴,能容纳直言,虚心待人。开始镇守江东时,常因饮酒荒废政事,王导因此极力劝诫,晋元帝让王导斟(zhēn)一杯酒,拿起杯子将酒倒掉,从此以后不再饮酒。有官员曾经奏请在太极殿的广室挂上红色帐幕,晋元帝说:“汉文帝收集群臣上书的黑绸口袋作为帷帐。”于是命令冬天挂青布,夏天挂青纱布作为帷帐。
词语积累
日近长安远:日,太阳;长安,代指国都。太阳抬头能见,而长安城遥不可及,想念国都而无法到达。比喻希望和理想无法实现。
牛继马后:牛,牛氏,暗指司马睿是牛氏之子;马,司马氏。牛姓代司马氏继承帝位。形容以此代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