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纪
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西晋朝开国皇帝,死后谥号晋武帝。
西晋开国皇帝
司马炎是曹魏权臣、晋王司马昭的大儿子,为人宽惠仁厚,深沉有度量。他的长相异于常人,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超过膝盖,被认为是贵人之相,未来的王位继承人。
最初,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司马攸性情温和聪慧,有才智艺能,声望高于司马炎,被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为后嗣。司马昭很疼爱他,有意传位,但朝臣都归心于司马炎,司马昭便封司马炎为晋王世子。
经过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的经营,司马家已经牢牢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丞相之位和晋王爵位。
为了巩固地位,司马炎大赦(shè)天下,减免徭役,广招贤才,封赏众臣,声望很快传播开来。
魏元帝知道大势已去,主动表示要禅让帝位,朝臣也相继上书。经过几番辞让,司马炎答应接受禅让,于266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元帝被册封为陈留王,得以善终。
武帝登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在内部,很多人同情曹氏,不满司马氏上台,人心没有完全归附;在外部,吴国占据东南,不肯臣服,边疆的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
武帝提出“无为而治”,以安抚人心。他善待元帝,解除对曹魏宗室和汉室的禁锢,为灭蜀功臣邓艾等人平反,有效安抚了人心。他还废除曹魏时期的严刑峻法,营造更加宽容的治理氛围,消除了人们对司马氏的恐惧感。朝野上下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晋国力强大,具备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出兵灭吴被提上了日程。一些大臣认为,边境的鲜卑之乱没有结束,吴国坐拥长江天险,北方人不擅长水战,因此还不能灭吴。另一些大臣认为,吴国实力大不如前,吴主孙皓残暴不仁,不得民心,正是灭吴的大好时机。考量再三,晋武帝认为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支持主战派。
279年,武帝起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直扑吴国都城建业。虽然吴国也做了应对,但因为早已丧失人心,军队战斗力很弱,防线很快被突破。
当晋军出现在都城附近时,孙皓知道走投无路,于是自缚双手,抬着棺木投降。短短四个月时间,灭吴之战结束。武帝优待投降的吴国君臣,保证了吴地的稳定。至此,全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武帝的声望达到顶峰。
为了加强集权,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实施了一些改革。他废除了汉代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改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掌握最高权力,对皇帝负责,这便是三省制。
为了解决土地集中的问题,他实施“户调式”经济制度,用国家行政之权使农民都可以合法拥有应得的土地,限制豪强占地。
武帝反思了汉末以来军阀割据的弊端,决定剥夺州郡募兵的权力,改为分封宗室。这一措施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实力,但也导致手握重兵的宗室野心滋长,给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使得大地主拥有凭借门第出身参与官员选拔的特权。等到晋武帝即位,为了获得大地主的支持,这个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人才的能力、品行不再作为主要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等到中央集权衰弱,士族力量进一步崛起,一度超越皇权,形成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门阀制度”。
武帝灭吴之后,改年号为“太康”,因为天下重归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西晋迎来了十年的“太康盛世”。
此后,武帝志得意满,不再励精图治,开始沉迷于享乐,贪图酒色,甚至出现了君臣比富的荒唐局面。上行下效,各级官员开始不理政事,争相斗富,奢侈成风,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290年,武帝病逝,终年五十五岁。太康盛世随着他的去世戛(jiá)然而止,我国历史就此进入一个漫长的混乱和黑暗期。
武帝即位前期,修明政治、厉行节俭,对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期腐化堕落,好色贪财,是一位典型的前明后暗的皇帝。
【原文】帝与右将军皇甫陶论事,陶与帝争言,散骑常侍郑徽表请罪之。帝曰:“谠(dǎng)言謇谔(jiǎnè),所望于左右也。人主常以阿(ē)媚为患,岂以争臣为损哉!徽越职妄奏,岂朕之意。”遂免徽官。——摘自《晋书?卷三》
【译文】晋武帝与右将军皇甫陶讨论政事,皇甫陶与晋武帝发生争执,散骑常侍郑徽上表请求治皇甫陶的罪。晋武帝说:“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是朕对左右群臣的希望。人主常常将阿谀奉承作为祸患,怎么能将直言之臣当作损害呢!郑徽超过职权胡乱上奏,怎么可能是朕的心意。”于是免了郑徽的官职。
词语积累
羊车望幸:羊车,晋武帝坐在羊车上,任凭羊走到哪里,就临幸哪个嫔妃;幸,宠幸。希望得到晋武帝的宠幸。形容期盼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焚裘示俭:焚,焚烧;裘,皮衣。焚烧皮衣来显示节俭。比喻通过行动来展示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