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本草春秋是什么 > 草根天子(第1页)

草根天子(第1页)

草根天子

——南朝的宿命

有些中药也是像人一样有姓有名的,比如姓徐名长卿、姓何号首乌、姓杜排行第二叫仲,等等。但这作为药名原型的徐某人、何某人、杜某人一般都是传说中的角色,当不得真。可也有那么一味药,名号竟入了史书,而且赫然还是本纪——帝王的身份;更不简单的是,这本纪还是开卷第一篇:开国皇帝!

刘寄奴。

作为植物,这是一种菊科草本,叶似菊,茎似艾蒿,野生于山坡林下,各地皆有,江南为多,入药可活血祛瘀;作为人名,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据说刘裕少年时,有次去江边砍芦荻,被一条数丈长的巨蛇挡住了去路,他便弯弓搭箭将其射得带伤而逃;次日,他在密林中发现有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一种青草,感觉好奇便上前询问,童子回答说他家大王昨天被一个叫刘寄奴的射伤,正命他们采药疗伤;刘裕闻言大喝一声,说他正是寄奴,童子们吓得抛下家伙立时逃散;刘裕取过药臼收得此草,日后带到军中用以疗伤,内服外敷确有奇效。

这并不是一则仅在民间流传的野谈,它甚至被郑重写入了严肃古板的正史,《南史》的第一卷,《宋本纪》,绘声绘色地记录了那条时运不济的大蛇以及刘裕与童子的对话。

《南史》中没指明这种青草究竟是什么,反正之后一种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功用的野草得了“刘寄奴”之名;因为效果显著,还被称为“金疮要药”。

尽管蛇妖的传说荒诞不经,不过其中却也有深意在。把刘裕描述成一位射蛇好汉,显然是要将他与那个赫赫有名的典故拉上关系——西汉开国天子刘邦,正是以斩蛇起家的。

《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本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还不厌其烦地书列了诸位先人的官职名讳,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然而,同时收录的小名“寄奴”,却令人不免对这套言之凿凿的华丽谱系疑窦丛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

关于这个小名,还有一段凄惨的往事:刘裕出生时,母亲死于难产,当时老刘家穷困潦倒,实在养不起这个没娘的娃,老爹便想干脆弃了随他自生自灭;幸亏一个姨母大发善心,断了自己未满周岁的亲儿子的奶,喂活了这个小东西。因为是寄养在姨母家,故而得名。

刘邦的时代实在太遥远,无论刘裕的脉管中是否真的流着皇族的血,事实是到他爹这一代,家境已经十分不堪了。长大后,为了糊口,刘裕种过田、捕过鱼,还卖过草鞋,也打些杂工干点力气活,素为乡人瞧不起:“为乡闾所贱。”(《资治通鉴》)

这位寄奴还有个毛病,好赌,但时运没到手气很背,输多赢少;有次他欠了一大笔赌债,很久了也还不上,竟被债主绑在拴马桩上,臭揍了一顿。

但就是这样一个寄奴,最终居然开了国,坐上了龙廷。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依照后人的看法,能打天下的,原本就应该是这些来自草莽的好汉;贫寒的出身、好赌的天性,正是成大事的重要原因。

同时代的魏主拓跋嗣,有次曾经和大臣崔浩谈起刘裕,将他与建了后燕的慕容垂比较,讨论二人谁更厉害,崔浩脱口而出:“当然是刘裕。”拓跋嗣问他为何,崔浩答:“慕容本是贵族,在故国有根基,稍微号召一下,族人便像飞蛾投火一般而来,很快就能纠集起一支队伍;而刘裕奋起寒微,赤手空拳干出了这番事业,这可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崔浩的话蕴涵了无限的感慨:

以刘裕的出身,而终能攀上南方朝廷的巅峰,其中的委屈和艰难,未曾亲历者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东晋的天下,是门阀世族的天下;可以说,东晋的半壁江山就是门阀支撑起来的。刘裕正出生在门阀势力的鼎盛时期。

所谓“门阀”,“门”,指门第,“阀”,则通“伐”,即功劳,本意是有功勋的家族。功勋一物,非常时期尚能真刀真枪以命相博,但太平时代,平民若想出头便只能依照朝廷的规矩。而两汉选官所用的察举征辟制度,看起来公平,其实已经暗暗划了个圈子,把候选人限定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出仕为官,经学是基本素质,但在纸张尚未普及印刷术还没发明之前,平民求学是项奢侈的投资,数量有限的学校以外,学问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少数私家垄断。

很多时候,察举,就像一个投桃报李的抛绣球游戏,抑或是一桩以朝廷官职为私家筹码的反复交换。此番甲推荐乙的子弟做官,等乙的子弟站稳脚跟,回头再举荐甲族中更年轻的后人;如此再三循环,各大家族彼此互相牵引,在权力的阶梯上一步步攀援,并且随着职位上升能量增大,抛出越来越多的线头,最终收回无数条粗细不一的印绶,编织成一张巨网,将整个帝国的权力资源逐渐收入其中。如此几代下来,绣球在世家之间抛来抛去,相互提携着把彼此的家族拔离了地面,门阀由是渐渐形成。

东汉后期萌芽的门阀,后来又经过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澜,发展到东晋已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势力,连皇帝常常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晋室渡江能站稳脚跟,便是凭借了世族王氏的协助,当时有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王姓居然还放在皇姓司马之前;元帝登基时,竟想请王导一起坐御座;成帝十几岁时见了王导还要下拜,给王导发诏书,还得恭恭敬敬地写上“惶恐”“顿首”之类的词。

连年战乱,处于众矢之的的皇权被一刀刀削皮砍肉,骨瘦如柴;但世家大族却在兵火中暗暗壮大,愈发膘肥力强:兵燹之中,可怜的小户人家即使逃得性命,兵役徭役更是泰山般要把他们压成齑粉,想活下去,除了逃逸山林做野人或者横下一条心揭竿而起外,最好的办法便是卖身投靠大族,充当部曲佃户;而这些部曲,随时可以组建一支只效忠于私家的军队。

这股力量一时谁也压制不了,所以东晋的军政大权,始终被大族轮番把持。先是王氏、后是庾氏、再是桓氏、谢氏。他们的手掌严严实实遮住了微弱的阳光。官职的授受明言只看出身,德、才已经忽略不计,前生积德投了好胎,这辈子就该你享福当官,高门子弟“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凡厥衣冠(高门华胄),莫非二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为了保持血统纯正,士庶间界限森严,“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世族与庶人通婚被视作玷污,要遭人弹劾。这般“以贵承贵、以贱承贱”,如一块块巨石,重重镇住东晋朝廷的同时,也把亿万草民压得动弹不得。

可就在连这皇帝都无可奈何的重压之下,一介匹夫、破落户刘裕硬是从世族的指缝间挤出身来,掀翻了那一块块长满苔藓的巨石。

刘裕是以军功发迹的。从军后,先是在镇压孙恩卢循叛乱中屡立奇功,捞得了第一块垫脚的砖头。这个赌徒确有本事,属于那种得了一包颜料就能开出染坊、给一把梯子就能上天的狠角色,战功越来越显赫,渐渐成为朝廷军事重臣。之后连接干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如平定桓玄之乱、北伐南燕生擒燕主慕容超、攻入长安擒姚泓灭后秦。这一连串东晋立国以来少有的辉煌,使刘裕威望日增、权势日大,一步步走去,终于离皇帝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

义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刘裕整军入长安——须知长安自公元316年落入异族手中,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父老见到汉家旌旗,不禁热泪盈眶。刘裕谒汉高祖陵,大会文武于未央殿。百姓欢欣鼓舞:谁都相信,此时只要刘裕乘势挥军,不难平定陇右,重开西晋疆域。可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他却不顾痛哭流涕的长安父老挽留,留下十二岁的儿子镇守长安,自己匆匆返回了建康。

他原本就没有久留关中之意,他心中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他要去摘一个在他的功勋上生长起来的果实。他知道现在那个果实已经熟透了,摇摇欲坠,只要再吹口气就能落入他怀里。

次年,刘裕受封为相国、宋公;年底,刘裕缢死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司马德文为帝;一年半后,刘裕迫使司马德文禅位于己。

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正式称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史称宋武帝,拉开了南朝的大幕。

公元479年,萧道成受宋禅,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齐。

公元502年,萧衍据前代禅让故事,代齐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梁。

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定国号为陈。

有趣的是,刘裕之后,南朝的每一个新天子,也都不是高门中人,而且都是靠军功起的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