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本草春秋是什么 > 远志小草(第1页)

远志小草(第1页)

远志小草

——淝水两岸

两晋南朝,世族名流好服食养生,多对医药有些研究。且不说医学史上名声赫赫的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大家,连行伍将军亦有精于岐黄者。如东晋时曾两次主持北伐的殷浩便是其中高手,史称“妙解经脉”,有次居然只用一剂便治愈了一个百岁老人的痼疾。

但殷浩打仗却不如用药那么在行,北伐惨败,耗尽了朝廷多年积累的器械军储,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一日,有人送了桓温一些草药——想来此公也有此好。他在药篓中挑挑拣拣,举起了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这时桓温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呢?”他斜睨着坐在身边的谢安,似笑非笑。

严格说,在医家看来,远志与小草并不是同一物,而是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苗,也就是地上的茎叶称为小草;根才叫远志。两者功用也不尽相同,远志属于安神药,用李时珍的话说是能“益智强志”——这便是远志得名由来,可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用于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肿毒等症;而小草却没有祛痰作用,只能益神、补阴气、止虚损。成书于北宋的《本草图经》说得明白:“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

也不知谢安是不是知道这些,但没等他应答,旁边有人已经高声替他回话了:“这很好理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嘛!”这人也是行家,说到了点子上,处,藏在地下便是远志;出,发出苗来便成了小草。

可这时谢安的脸上,却不自然起来,据《世说新语》所记,是“甚有愧色”。须知谢安一生极有气度,有次泛海出游风浪大作,别人都吓得面无人色,而他却还能吟啸自若,怎么这寻常一句话,居然能令他变了脸色呢?

桓温看着谢安,笑嘻嘻地说了一句:“这话倒说得极有意趣。”

谢安更是忸怩。

桓温他们很高明地调侃了谢安一下,意思是你这株积年的远志到底还是出来做了小草。

这年,谢安出任桓温帐下的司马。

尽管官职不高,但谢安的出仕震动了整个东晋。有句话在朝野间流传了多年:“安石(谢安字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几乎把谢安视作了救世主。可他一直无意仕宦,辞退了朝廷的多次召辟,甚至惹恼了朝臣,上书劾奏,既然给你脸不要脸,那就依法办事,禁锢你终身不得为官。他也不在乎,还是在会稽的东山一带,与王羲之等名流一起日夜游山玩水。做桓温的司马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安石终于出了山,按理应该庆幸才是,怎么竟还有人调侃他由远志变成了小草呢?谢安自己也感到惭愧,难道在他心目中,居然还有比应时奋起、大济天下更高远的志向吗?

只能说那个时代实在太潇洒了,做一个劳碌的大臣远比不上做一个隐士来得超迈脱俗。远志小草之说,便是揶揄谢安由高士沦落成了俗人。且不细究其中是非,谢安能够在历史上享有大名,却应该是靠了他出山后的作为;否则,他最多像严子陵、林和靖那般,名声再大也是缥缈而平淡;并且类似的人谢安那个时代已经太多了,他一定会很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成为第二流的古人。

远志刚刚抽芽,谢安的事业在他四十岁这年才真正开始。

直到六十六岁病逝,谢安的业绩是稳定了东晋政局,发展了国力,尽了一个朝廷当家人的责任;而且做得很有自己的特色:为政宽恕,事从简易;加之博学多才,风度优雅,不能不令后人感慨:“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而他一生的巅峰,则出现在公元383年。

那年,在谢安主持下,淝水大捷。他只用了八万人马,便使前秦苻坚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数百年后,李白想起这一役还是抑制不住地激动,幻想着自己也能有一日如谢安那般为自己的国家轻描淡写地化解一场劫难: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然而仔细看了一番史料后,却不得不长叹一声,谢安乃有运之人也!

苻坚实在是输得有些莫名其妙。

苻坚也有他的远志。伐晋之前,他曾与高僧道安一起乘辇出游,道安想劝阻他息兵,万乘之主何必如此辛苦奔波!苻坚慨然回答:“我岂是因为疆域太小、人口太少而征战呢?只是想统一天下,大济苍生啊。天生万民,为他们树立君主,正是为了替他们除烦去乱,怎么能怕辛劳呢?”

有志气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但苻坚不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平庸之辈。西晋垮台衣冠南渡,北方大乱,少数民族纷纷登台争战,史称“五胡乱华”。苻坚属于五胡之一的氐族,二十岁政变得位。当政后“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很快羽翼丰满,并于公元369年开始了统一北方的征战。次年灭前燕;公元373年攻取东晋梁、益二州,西南夷邛、莋、夜郎等小国降附;公元376年灭前凉,同年,乘鲜卑拓跋氏内乱,灭代;公元382年,派吕光进驻西域。此时前秦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疆域之大,远远超过十六国中任何一国及后来的北魏;从朝鲜半岛的新罗、东北的肃慎,到西北的大宛、康居、于阗以及天竺等六十二国,俱皆遣使贡物。于是,扫平北方的苻坚眼前只剩下了一个猎物:东晋小朝廷。

从淝水之战前的历史地图上看,前秦的势力覆盖了整个中国的三分之二以上,触角一直伸到当今云南边界,看起来就像一头巨兽大张了嘴,准备一口吞噬蜷缩于东南一隅的东晋。

客观来说,淝水岸边的苻坚离实现一统天下的志向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淝水一仗,留下了好几个著名的成语,投鞭断流是第一个。公元382年10月,苻坚在太极殿大会群臣,提出了伐晋大计。他举杯在手,踌躇满志:“自我继承大业,至今已近三十年。如今四方大体平定,唯东南一隅不肯归降,每当念及天下尚未一统,我食难下咽。现我军约有兵力九十七万,我准备亲征伐晋,诸位意下如何?”群臣一片哗然,居然没有几位支持苻坚此志,反而纷纷劝谏,甚至还抬出了天险、星相做依据。苻坚不悦,毅然道:“我有强兵百万、粮草器械如山,投鞭江中足以断流!我志已定,伐晋!”

次年七月,苻坚颁布伐晋令,百万大军浩**南下。

但短短三个月之后,苻坚却单骑逃回了淮北,身上还中了一支流箭。

淝水之战,历代有人评析,从军事角度看,苻坚确实犯了大忌。这次史上空前规模的百万大出兵,听起来声势惊人,但冷兵器时期没有现代运输技术,战线势必拉得很长。苻坚抵达河南项城时,凉州兵方到咸阳,蜀汉兵才坐上船顺流而下,而幽冀兵已行到徐州彭城,东西绵延万里,百万力量其实发挥不出几成。

但尽管如此,东晋还是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毕竟双方兵力差距太大,苻坚如若稳扎稳打,聚集兵力,确实能用压倒优势轻易粉碎东晋的防守。当时一位将领便曾对此加以分析:“如秦百万之众尽至,的确难敌。所以晋能做的,只能是乘着诸军尚未到齐迅速出击;只要败其前锋挫其锐气,就有可能破敌了。”

是苻坚自己派人去为东晋出主意的。说出上面这番话的人名叫朱序,原本是东晋襄阳守将,兵败被俘,苻坚任命他为度支尚书。苻坚认为在百万大军面前,东晋只有投降一条路,于是命朱序前去劝降。但朱序一到晋营便背叛了苻坚,劝降变成了泄密加参谋。晋将听从建议,率五千精兵主动出击,打了一个胜仗。但也不过使苻坚损失了一万五千人,根本伤不了筋骨,东晋仍然面临着灭顶之灾。

可晋军主力还没真正发起冲锋,苻坚就一败涂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