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作品 > 第四讲 蒲宁 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03(第2页)

第四讲 蒲宁 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03(第2页)

综上所述,蒲宁继承以普希金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以诗人的独特视角进行小说创作,并且把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吸收到作品中,淡化情节因素而加强环境、氛围(包括风景、内部装饰等)的描写因素,展示具有一定跳跃性的人物心理乃至梦境,概括凝练,优美恬静,细腻委婉,形成了具有乡土性、哲理性、抒情性、绘画性,并兼具音乐性、象征性和独特的心理性的艺术特色,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地融合起来,大大推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俄]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俄]布宁:《米佳的爱》,王庚年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布宁文集》,陈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程晓媞:《爱情诗意与死亡悲剧——蒲宁爱情小说主题模式探析》,载《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5)。

戴骢:《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

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集体编写:《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1890年代—1920年代初)》,第二卷,谷羽、王亚民等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冯玉律:《跨越与回归——论伊凡·蒲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顾蕴璞:《蒲宁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管海莹:《转向主体情感世界的艺术创作——蒲宁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意识探索》,载《俄罗斯文艺》,2002(6)。

关佳丽:《时空漫游——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时空特点》,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俄]奥·米哈伊洛夫:《蒲宁的一生:生命献给语言……》,莫斯科,中央出版社,2002。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俄]蒲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章其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俄]蒲宁:《蒲宁回忆录》,李辉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俄]蒲宁:《最后的约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蒲宁爱情佳作》,杨镕光、韩馥如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蒲宁抒情诗选》,赵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邱运华:《蒲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俄]特瓦尔多夫斯基:《论布宁》,见《布宁中短篇小说选》,陈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杨艺:《悲的旋律画的诗篇——论蒲宁小说的艺术特色》,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姚霞:《蒲宁的“乡村”艺术体——浅析〈乡村〉中浪漫主义因素与现实主义因素的融合》,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叶红:《蒲宁创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王巍:《试析蒲宁小说的绘画性》,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流散文学”(DiasporicLiterature)即流亡国外或移民国外的流散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理论),形象地、艺术地表现了流散者的生存体验与文化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流散(diaspora)一词源于古犹太历史,现有多种译法,如族裔散居、离散、飞散、大流散等,流散文学在海内外也因此有不同的叫法。

[2]国内已有人开始研究流亡对蒲宁创作的影响,参见高梦颖:《流浪的歌手——蒲宁的流亡意识及其创作的永恒主题》,载《皖西学院学报》,2011(4)。

[3]参见《奥加辽夫诗选》,朱富杨译,47~48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4]参见杨艺:《悲的旋律画的诗篇——论蒲宁小说的艺术特色》,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参见王巍:《试析蒲宁小说的绘画性》,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特瓦尔多夫斯基:《论蒲宁》,见《蒲宁中短篇小说选》,陈馥译,364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