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作品 > 第十五讲 肖洛霍夫 顿河人道主义文学大师(第2页)

第十五讲 肖洛霍夫 顿河人道主义文学大师(第2页)

当前有不少教科书和论文的作者仍然认为,葛利高里是一个中农哥萨克,小私有者的两重性使他错误地理解了真理,陷入历史的迷误。他们指出,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这个艺术形象真实地概括了哥萨克中农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淳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他们进而指出,葛利高里这一悲剧人物具有十分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心理。他的性格构成不是单向的,而是有着多种元素,诸如:勤劳与愚昧,质朴与无知,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荣誉与高傲,自尊与虚荣,等等。而这些元素交叉融合,形成“亦此亦彼”,既矛盾又统一的形象。这是一个包含着丰富性格侧面和层次、立体感很强的形象。这种性格,并非作者的杜撰虚构,而是顿河哥萨克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十月革命这个大变革时代的产物。葛利高里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思想行为的特征:追求探索、犹豫动摇和双重意识。作者依据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的原则,用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相交织的手法,表现了他既反对白匪军,又害怕苏维埃政权的心理。他过分自信,恃才傲物,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追求。他用自己的眼光,超现实地看待对立的双方,不相信任何一方,所以,必然也得不到任何一方的信任。在那个要共性不要个性、要集体主义不要个人头脑的特定时代,他在哪儿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他所主张的所谓“哥萨克自治”,实际上恰恰是一条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的道路。这就必然构成悲剧。葛利高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犹豫动摇。在国内阶级搏斗中,他始终徘徊于两个阵营之间,两度加入红军,三次卷入武装叛乱。无论在红军还是白匪中,他都是一个“陌路人”。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也反映在他对待爱情、友谊、家庭、婚姻等方面。比如他爱阿克西妮亚,又屈从父命和娜塔莉亚结为夫妻,但同时又不顾哥萨克宗法礼教,和阿克西妮亚离家出走,公开同居。这一切说明,他的每一个具体的现实行为,都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表现。各种对立因素互相交织、互相转化的状态,使得葛利高里这个人物的情感呈现出模糊状态,也使得葛利高里的情感内容有不确定性及情境的随机性。总之,葛利高里是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一典型就是探索追求的心理典型形式与特定阶段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的辩证统一体,这是葛利高里自身固有的本质。

在以上多种观点中,我们赞同“人的魅力说”和“探寻真理说”,但觉得这两种说法还稍嫌简单,我们认为,葛利高里是历史剧变时期一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

葛利高里充分体现了人的魅力。外貌上,他高个子,身材匀称,体格健壮,长着鹰钩鼻子,全身洋溢着青春活力,充满健康美、青春美。虽然他暴躁易怒,感情用事,但他更是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刚毅自信,独立不羁,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19岁小伙子成长为一个性格丰满复杂的哥萨克英雄,虽然一度人性被扭曲但一直在探索人生的道路、寻找真理,性格充满魅力。更能体现人的魅力也最可贵的,在于在红军和白军拼死搏杀、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历史剧变时期,他是一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

他所追求的独立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在这方面,小说通过他对爱情和他人的态度表现出来。在爱情方面,他极力追求自由,半点也不愿勉强自己的感情。他倾心所爱的人是阿克西妮亚。而阿克西妮亚是有夫之妇,是邻居司捷潘的妻子。婚后,他为了自己行动与情感上的独立与自由,不惜顶着巨大的道德与舆论压力,抛下父母和家庭,远离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子,带着自己所爱的阿克西妮亚私奔,放弃富足的生活,跑到地主利斯特尼茨基家当雇工。尽管后来几经曲折,也曾与妻子娜塔利亚和好,生下一子一女双胞胎,也对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爱,但他从不勉强、压制自己的感情,依旧追求、热爱阿克西妮亚,一再把她悄悄接出来和自己团聚,直到阿克西妮亚死去。在和他人相处时,葛利高里的独立和自由表现为个性独立,爱好自由,甚至在程度上野性十足,桀骜不驯;也表现为十分看重自己的尊严,吓跑仗势欺人的司务长就是典型的例证。二是捍卫哥萨克人的独立和自由。“哥萨克”源于突厥语,本意是“自由的人”“勇敢的人”,15~17世纪,一批批俄罗斯中部的逃亡农民,来到顿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以及草原地区,组成了自由哥萨克自治村社,自成一体,形成了哥萨克这一特殊的群体,骁勇善战,特别珍爱独立和自由。因此,当红军解放顿河这一流域时,哥萨克人普遍认为自己的领地遭到了侵犯,再加上当时过火的极“左”政策,更使得哥萨克人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拿起武器,拼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并且和白军站到了同一战壕里。葛利高里像成千上万的哥萨克一样,为哥萨克的独立和自由而战。

葛利高里富于人道情怀,在残酷无情、消灭人性的历史剧变时期,他要做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尊重别人,反对抢劫,特别反对枪杀俘虏,痛恨滥杀无辜,甚至敢于冒生命危险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在红军部队里,他为了被杀的俘虏,要不是被人拉住,差点和波乔尔科夫拼命;在白军里,他又勇闯监牢,放出了被囚禁的红军家属。这使得他两面都不讨好。

更为可贵的是,在历史剧变时期他尽力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探寻真理。他力求寻找一条独立自由的道路,探索对哥萨克人有利的途径,变成了一个思考者。他思考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打仗”,可是他在交战的任何一方都找不到道义上的绝对真理,然而他却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寻求着这一真理,进而追求真正的理想生活的道路,探索真理之所在。

葛利高里这一形象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首先在于通过他写出了历史剧变时期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犹豫与痛苦:在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的情况下,被迫脱离和平宁静的生活,做出艰难的单向选择;其次,也写出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总是以牺牲部分百姓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是自普希金的《波尔塔瓦》《铜骑士》等作品以来,俄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最后,进而写出了历史剧变时期的人道主义者、追求独立自由者和思考者的悲剧,这与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可谓异曲同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共同的思考和相同的主题。同时,这也可能是生长于顿河哥萨克中、十分热爱独立自由的哥萨克的肖洛霍夫,为独立自由、骁勇善战的顿河哥萨克所唱的一曲深沉悲戚的挽歌。

小说还塑造了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等与葛利高里命运相联系的哥萨克妇女的形象。阿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同样无私、坚贞而执着地爱着葛利高里,她们都具有哥萨克妇女的优秀品质。阿克西妮亚是一位美丽的、有反抗精神和刚毅性格的哥萨克劳动妇女,她朝气勃勃,精力充沛,但没有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娜塔莉亚温柔和顺,心地善良,热爱劳动,她爱丈夫葛利高里,但丈夫并不爱她,她在痛苦和不幸中度过了一生。

《静静的顿河》还描绘了一批英勇的共产党员、革命者的形象,揭示党的领导作用,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保卫苏维埃政权、激发和启迪哥萨克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上的重大作用。小说也不回避一些共产党员的过火行为。

《静静的顿河》是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杰作,在艺术上独具特色。

第一,史诗的悲剧品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广阔的史诗画面。作家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小说广泛地引入了历史文献、编年史、命令、日记、书信等各种资料,并依据这些历史和历史资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的概括和评价,赋予史诗以深刻的真实性和巨大的历史感。小说以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为中心情节,以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为主线,而以他与娜塔莉亚的婚姻为辅线,串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哥萨克生活,并使这些有点有面、广泛复杂的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哥萨克群体在历史剧变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被称为反映顿河哥萨克生活的史诗,但这是一部具有悲剧品格的史诗。

二是突出的悲剧品格。小说描写了葛利高里及其哥萨克群体的命运,通过他们尤其是葛利高里的具体悲剧事件来追述和审视历史。热爱劳动、生气勃勃、心地善良、追求独立和自由、爱思考问题追求真理、富有青春美和性格美的葛利高里,向往和平宁静的农家生活,却被迫变成骁勇善战的杀人者,并且三次投向白军两次加入红军,失去绝大多数亲人,甚至无法生存;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老母亲伊莉妮奇娜,却不得不经受战乱的惊吓和折磨,失去亲人,最后带着对小儿子葛利高里的撕心思念离开人世;美丽而又纯真、正派、善良、贤惠的娜塔莉亚,是天生的贤妻良母,爱得那么纯情,却因为爱上了一个与自己不同类的人,导致了自己的惨死和悲剧!俊俏妩媚、倔强泼辣、勤劳勇敢、诚实善良、个性突出、热情似火、富于叛逆精神的阿克西妮亚,早年不幸(遭父亲强奸),婚后又常遭丈夫和婆婆的打骂,好不容易倾心爱上葛利高里,却又被战争弄得与心上人多次聚散,备受折磨,最后竟付出生命!哥萨克们的悲剧是这样触目惊心!也就是说,小说所描写的并非个别英雄人物为理想而牺牲的悲剧,而是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哥萨克劳动群众在历史洪流中的悲惨遭遇。从这一方面来说,小说对悲剧史诗这一体裁做出了开拓和创新。

此外,作家还大量运用富于悲剧意味的古歌、小调、民谣,加强作品的悲剧色彩;更通过使人安居乐业的土地与让人流离失所的战争,静静的顿河、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与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的人构成强烈的对比,强化小说的悲剧色彩。因此,作家被称为“顿河史诗的悲剧史诗作家”。

第二,浓郁的顿河风情。小说开头即引用了两首哥萨克古歌,既为作品奠定了主题的基调,更拉开了哥萨克生活风习的序幕。随后,小说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顿河哥萨克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既描绘了哥萨克群体的日常农业生产劳动和参军培训的情况,也展示了哥萨克民间节日、婚宴、葬礼、晚会、服装、歌舞的种种场面,穿插了幽默风趣的民间传说、活泼的讽刺玩笑和生动优美的古歌、民谣、小调乃至儿歌、摇篮曲,同时细致地描写了哥萨克人的衣饰打扮等,甚至还有不少对源自民间多神教和巫术传统的迷信习俗的描写,从而原生态地表现了顿河的农村风俗。因此,小说有浓郁的顿河地方色彩,顿河流域的自然风光,顿河两岸哥萨克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婚丧嫁娶,都写得栩栩如生,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小说表现了顿河哥萨克群体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心理痛苦和精神变化,体现出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因此小说被称为反映哥萨克生活和风土人情、精神面貌的“百科全书”,作家也被称为“亲爱故乡的编制史家”。

一是描写得生动细致的自然风景,即把草原的花卉草木、鱼兽虫鸟、河流池塘、日月星辰和四季变化等写得细腻、逼真、生动、形象、优美,如顿河初春的景物:“春汛刚刚开始退落。草地上和菜园的篱笆边露出了褐色的淤泥土地,四周围了一圈像花边似的春汛退去后滞留下来的垃圾:干芦苇、树枝、莎草、去年的树叶和波浪冲倒的枯树。顿河两岸浸到水中的树林里的柳树已经鹅黄嫩绿,枝条垂下像穗子似的柳树花絮。白杨树的芽苞含苞欲放,村里家家院外,泛滥的春水环绕着的红柳嫩条低垂到水面上。毛茸茸的、像羽毛未丰的小鸭一样的黄色芽苞浸在春风吹皱的粼粼碧波中。”

二是情景交融,风景往往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如:“窗外昏暗下去,一片云彩遮住了月亮。笼罩在院子里的黄色的夜雾逐渐暗淡下去,平整的阴影也在消失,已经分辨不清篱笆外面的黑影是什么东西了:是去年砍下来的树枝呢,还是伏在篱笆上的枯萎的蓬蒿。”这景物正是阿克西妮亚的心灵的外化。因为这时葛利高里即将娶美丽的娜塔莉亚,而过几天丈夫司捷潘也要回家,两人无法再相会,她建议两人一起逃到远方,而葛利高里不愿离开土地离开草原,她深感前景暗淡,更搞不清葛利高里是否还爱她。

三是景随情变,人物的心情可以改变景物,如:“太阳在热风阵阵的晨雾中升到沟崖上空。阳光照在葛利高里没戴帽子的头上,照得他那浓密的白发银光闪闪,滑过他那苍白的、呆板、可怕的脸。仿佛是从噩梦中惊醒,他抬起头,看见头顶上黑沉沉的天空和一轮闪着黑色光芒的太阳。”这是葛利高里刚埋葬阿克西妮亚后对景物的感受。天空晴朗,阳光灿烂,他看见的却是“黑沉沉的天空”和“一轮闪着黑色光芒的太阳”,感情扭曲、改变了自然景物,而这被扭曲、改变的景物,又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克西妮亚的死给葛利高里带来的精神上无法承受的巨大打击和内心世界无比强烈的震撼,出神入化地生动表现了他那痛苦绝望得近乎失常的心态。

四是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如:“草原像着了魔似的,一片死寂。太阳并不暖和。微风无声地吹动着晒红了的野草。四周连一声鸟叫、一声金花鼠的鸣声也听不到。冰冷、苍白的晴空中也没有老鹰在盘旋飞翔……道路好像是没有尽头的。它蜿蜒曲折,时而下到深谷去,时而又爬上高岗。极目远望——四周围依然是那么一片沉默的大草原。”这是葛利高里从布琼尼红色骑兵军中复员回家时坐牛车经过秋天的草原的景象。此前,他在红军中英勇作战,想赎回过去的罪孽,可极“左”政策的执行者不信任曾参加叛乱的他。“寂静”“空旷”的风景描写象征了他那孤独、感伤、茫然的心境。而小说的标题“静静的顿河”和作品中大量的风景画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更是构成了出色的象征,意在表明:自然是永恒的、宁静的,土地才是生命的源泉,战争等都是喧嚣一时的、违反人性的,因为“和平的劳动,繁衍后代,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些就是肖洛霍夫的理想,历史应把这当作音叉来进行调音。一切背离这祖祖辈辈安排好的生活,背离人民经验的举动,都会引起不可预料的后果,导致人民的悲剧,个人的悲剧”(阿格诺索夫等)。

[俄]瓦连京·奥西波夫:《肖洛霍夫的秘密生平》,刘亚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俄]李维诺夫:《肖洛霍夫评传》,孙凌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冯玉芝:《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何云波:《肖洛霍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李树森:《肖洛霍夫的思想与艺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李毓榛:《肖洛霍夫的传奇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刘亚丁:《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孙美玲:《肖洛霍夫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孙美玲:《肖洛霍夫的艺术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肖洛霍夫文集》,第1~8卷,金人译,贾刚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徐家荣:《肖洛霍夫创作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