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
营造舍友之间安全、信任的人际氛围,搭建一个可以真诚沟通的平台,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在宿舍中的重要性。
在面对学生的冲突时,教师往往会关注冲突本身,而忽略积极的部分。这个谈优点和贡献的活动可以调动舍友的积极情绪,正面的情绪多了,负面的情绪就会变少。
2。过程
本阶段一共进行了两次集体约谈,间隔时间为3天。
在第一次集体约谈中,我先分别向宿舍的同学了解了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情况,虽然在上一阶段每个人都跟我进行了单独约谈,但是在团体约谈中又出现了很多之前未被提及的或者跟之前的说法有所不同的话题和信息。等每个人都发言之后,我即时评估,认为已经达到了适合的状态,便布置了一个任务,请每个人在其余的六个人中挑选两个人,谈谈她们的优点和对宿舍的贡献,以及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在该任务执行过程中,宿舍同学之间的评价、赞美、期待都很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情况也基本一目了然。其中,矛盾较为集中的小波和小董出现了互选的状况,但是因为一开始要先说优点和贡献,奠定了温和、积极的基调,所以当她们说出对对方的期待时,就显得更加易于接受了。
在第二次集体约谈中,我请每个人用五个词总结自己三个月的大学生活,并且对这五个词逐一进行解释,然后听取宿舍里其他同学的反馈和回应。这次约谈帮助大家聚焦了在大学生活中普遍缺失的一部分内容——宿舍人际。有四位同学表示,反思自己三个月的大学生活,对宿舍的关注、投入以及对室友的关怀还很不够。趁此机会,我请她们探讨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逐一记录下来。这份记录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很有帮助。
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时,教师要尝试探索宿舍中所有人的共同目标,最后可能大部分同学的目标都是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宿舍氛围。目标一致了,那后面的工作便会更好地开展。
(三)第三阶段:心理帮助
这个部分的干预非常专业,目的在于让大家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团体中有时需要做必要的退让。
1。目标
帮助该宿舍健全基本生活制度,营造良好互动模式,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2。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角色扮演。我选取了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常见的三个冲突情境。比如,天冷了,有的同学要求关窗保暖,有的同学却要求开窗透气。以此作为任务,请宿舍的同学现场进行角色扮演。每一个情境都要被表演两次。第一次的剧本由我给出,在这个剧本中,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斤斤计较甚至恶语相向;第二次的剧本则由宿舍的同学们集体构思、创作,在经历了第一个剧本之后要尽可能避开那些沟通的误区和错误的做法,在尽可能真诚表达个人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协商后的统一方案。两次角色扮演的差异体验让宿舍的同学真切地体会到宿舍人际对自己和他人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更加认同心态和方式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是沙盘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宿舍的凝聚力和互动的活力,我带领宿舍的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团体沙盘。大家以“打造一个最适合集体居住的生活圈子”为目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每个人依次添置自己心仪的摆件,最后还有一项权利,即可以挪动或者剔除某一个摆件。经过这次沙盘游戏,宿舍的同学们对宜居宿舍的理解更加一致,很多共性的想法由此产生。每个人都精心挑选了一个最能够代表自己的摆件置于沙盘中,有的是人物,有的是动植物或者其他象征物,赋予了沙盘更多的现实意义。面对自己的摆件被挪动或被剔除的情况,摆件原主人虽然感到有些纠结和不舍,但是也愿意静心聆听对方的想法和理由。随着沟通的深入,沙盘中的景象也越来越丰富、美丽,大家仿佛看到未来的宿舍也可以变得像沙盘一样宜居。游戏过程中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最后一个环节是建立契约。这个环节由宿舍推选出来的宿舍长小方主持,大家以之前的记录和积累为主要依据,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宿舍制度。经大家举手表决后开始试运行。这一制度对作息时间做了一定的限制,小波和小乔两位同学也欣然接受了;对小平一直在积极推动的宿舍聚餐等集体活动也给出了指导性的要求;配套的卫生值日制度、学业督导制度、矛盾仲裁制度等一应俱全。看着姑娘们认真又亲密地讨论着,我深感这段经历足够美好。
(四)第四阶段:总结巩固
1。目标
创造条件强化该宿舍的良性人际互动,带动全班对宿舍关系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2。过程
11月底的一个周末,我作为班主任,带领班委会成员策划并举办了“我爱我家——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与文化”主题班会。提前请每个宿舍准备了10分钟的现场展示并在班会上逐一登台亮相。经我辅导过的宿舍表现亮眼,她们精心设计的脚本和幻灯片、声情并茂的集体演讲以及最后共同歌唱的《明天会更好》都深深吸引了班里的同学,现场引发惊叹连连。班会还有一个环节,是请同一宿舍的每个同学画一幅心目中理想的宿舍蓝图,其中每个人先独自画5分钟,然后传给下一个人,请下一个人在自己的画作上继续画1分钟,以此类推,直到画作传回自己的手中。在请同一宿舍的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有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人却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四、结果与思考
班会结束后一周,我分别单独约谈了小平、宿舍长小方和班级心理委员。
事后了解学生的反馈有助于总结经验和了解效果。本案例的这位辅导员工作做得比较细致。
小平:老师,谢谢你!最初来找你的时候,我其实是很担心的,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或者被别人知道我来告状会更加被孤立,但是这些担心都没有发生。我觉得宿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话不再是冷冰冰地被忽视,一定会有人回应,可以聊得起来,存在感变得很强。小波和小乔遵守了我们一起制定的宿舍制度,不仅不会看电影到很晚,有时还会发起个话题组织我们卧谈。嘿嘿,这是我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我现在每天都过得挺开心的,谢谢老师!
小方:刚开学被推选成宿舍长之后,一直觉得有些压力,想做一些凝聚大家的事情,但是没得到什么响应,自己也挺受挫的。想着可能大学都是这样吧,不像中学似的那么合拍。经过这个月,我们宿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像一下子大家就变得成熟了,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越来越心安的感觉。过两天小董过生日,她已经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玩了,我们都很期待,正商量着给她准备个生日惊喜呢。
心理委员:根据我的观察,班里大部分宿舍关系是很密切的,尤其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基本都是上课坐在一起,吃饭什么的也会结伴。经过上周的班会,大家相互交流宿舍内部的活动,看到有的宿舍结伴出游、写宿舍公共日记、写生日卡片、拍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合影,很受启发。主要也是班主任很重视(宿舍关系),大家也就不知不觉地用心起来了。
班主任和辅导员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小平所在宿舍发生的人际关系淡漠问题没有涉及严重的心理问题,宿舍七位成员还可以共处一室,因此从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考虑,我为她们安排了团体辅导。为了实现效率与效果兼备,我先后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查阅档案、个体咨询、集体约谈、角色扮演、沙盘互动、建立公共契约等,最大限度地营造安全、真诚、有效的沟通氛围。最后,为了巩固效果,强化该宿舍刚刚建立起来的良性人际交往模式,我以班主任的身份安排了一次以宿舍关系为主题的班会,对该宿舍和其他宿舍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处理本案例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更好地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要以预防教育为主。当前因为宿舍人际冲突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的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问题。在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要系统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内化社会人际互动的原则和理论,开展有关宿舍人际交往的团队训练。另一方面,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提前建立“个体—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五级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机制。鼓励学生勇于正视问题,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宿舍成员尤其是宿舍长要发挥好观察、调停、反映问题的功能;班级主要依靠班主任、心理委员制订预防教育计划,实施应对处理方案;学院和学校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心理问题筛查、专业辅导与支持等工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和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点评
宿舍是大学生最容易产生人际冲突的地方,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会影响学生的归属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本案例中的教师拥有非常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干预技术。在最开始分析问题的部分,教师精准地掌握了时代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95后”的心理发展特点,然后制定对策。在干预的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宿舍冲突,如运用心理测量专业知识来了解学生的特点,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促进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建立友好、互助、和谐的宿舍人际氛围。
面对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教师往往会关注冲突本身,有时候会更关注谁对谁错,或者是关注问题,教师被问题逼到了死角,忽略了积极的部分。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谈优点和对宿舍贡献的活动,调动了宿舍同学的积极情绪,正面的情绪多了,负面的情绪自然就少了。
虽然现在只有一部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具备心理干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从这个案例足以看出专业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专业武器在手,教师就能更从容和主动,在问题面前井井有条,沉着应对。
(案例撰写:倪佳琪点评:夏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