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媒专业未来就业 > 第一节 就业心理准备(第2页)

第一节 就业心理准备(第2页)

很多大学生认为找工作是大三、大四的事情,但其实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越早开始就越能在就业过程中取得良好收效。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学生就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不断接触其他非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此外,要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毕业实习阶段,毕业生要更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各方面技能,强化各种求职技巧,提升各方面素质。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不仅能使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合作能力,增强交往技巧,还可以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客观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及时调整就业目标,以便在正式就业时旗开得胜。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互叠加,加上大学生就业心态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2013年,全国有699万大学毕业生,而人才市场用工需求整体下降,这就造成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就业竞争压力十分巨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准备不足,调整不利,便会引发过度负面情绪,出现心理问题,进而损害个体健康。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与抑郁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适度的焦虑,对个体是有好处的,能够提高效率与工作动力;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时常会表现出焦虑的状态。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1]有学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中未就业学生的焦虑情绪会有所增加,尤其是那些到5、6月份还未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有80%左右存在焦虑情绪,过度的焦虑会对毕业生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仅扰乱其求职状态,还会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等健康问题,破坏其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一些焦虑情绪不能自控者,甚至还会因负面情绪过度积累而产生过激行为或产生轻生的念头。[2]

抑郁是一种心理障碍,常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在竞争中失利、工作进展不顺等。一些承受力较弱的学生不能正视困难,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出现心情低落、抑郁寡欢、意志消沉等表现,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丧失希望以致出现轻生厌世的念头。

(二)自卑与退缩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意识。具有自卑心理的个体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对自我的能力和品行评价较低。自卑心理在许多毕业生身上存在并影响他们的择业行为。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较低的评价,自感缺少优势,不敢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回避竞争,从而丧失合适的就业机会。

这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常和退缩行为交织在一起,使部分毕业生悲观忧郁,自我设限,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在竞争中无法取胜,便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就业竞争,在择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主动性,从而与许多好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保守型心理,面对就业问题,采取退缩性自我防御,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三)自负与自傲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太高,脱离实际,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求职过程中自以为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虚荣、不勤奋的印象,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些毕业生受到自负心理的影响,自视甚高,不切实际地提高就业期望,不愿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从而无法顺利就业。

(四)依赖与社会适应恐惧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较为欠缺,在做决定时,常常习惯性依赖家长等外界力量的帮助。因此,他们在择业、就业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要么表现为逃避就业,要么就“等机会”、“靠关系”或“走捷径”,即便有就业的机会,也要依靠他人帮助作出决策。

就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个体独立生活的开始。有的大学生娇生惯养,从小习惯于遵从家长或他人的意见,缺乏自主性,缺少独立行动的能力。这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弱、融入社会环境慢、动手能力差,对独立走上工作岗位抱有恐惧感。因此,择业、就业的过程为其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一些负面防御机制的出现。

(五)攀比与嫉妒

有一些同学发现别人找到了条件较好的工作岗位,心理上不平衡,不能冷静分析实际情况,忽视自己的实际条件、社会需要、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把自己的选择建立在超过别人的基础上,执意要寻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从而与很多适当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有的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一般的同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在平时故意对他人冷嘲热讽,企图打击别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而是通过诋毁对手等方式以期在竞争中取胜,这种心理会导致恶性竞争,既伤害别人,又损害自身人格。

(六)盲从心理

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时会不顾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目标,盲目遵从社会舆论导向,听从他人就业建议,模仿他人择业标准。看到别人认为某项职业好,自己不加分析思考,也跟着认为这项职业好。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大学生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就业的过程和结果,甚至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探索预防、调适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社会层面: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社会关怀

就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需要社会到个体的联动。政府和社会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监督和保障各地区、各单位部门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3]为保证就业环境平稳,社会应加强关注就业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平等的就业环境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并消除引发失衡心理的隐患。对于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要积极引导加强社会关怀,分析就业状况,帮助其顺利就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竞争激烈程度不同,政府应该加大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政策扶植力度。宏观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就业压力过高的情况得到改善。[4]

2。学校层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就业心理辅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掌握就业实用技巧。但目前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理论深度不够、内容缺乏广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能使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高校应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如改良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师资力量并根据本校专业特色设置针对性课程等。

除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中心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时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为毕业生搭建起就业平台。高校应不断升级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就业服务职能,还要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如信息办公室、心理中心等,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同时,面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校也应重视。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来教授干预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疏导,从而使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困惑得以消除或缓解。

3。个体层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学会自我调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