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就业心理准备
名人名言
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一个人的优点,或者是一条路上坡、下坡。关键是能够把自己的缺点反败为胜,变成你在工作中的长处和优点。就业应聘的时候,你的优点如何比别人更加突出,比你的缺点要重要得多。
——俞敏洪
案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大专学生想找到符合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更加不容易。小王是2010届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在院学生会担任重要职务,并在班级中担任团支书,其综合素质在同届毕业生中很突出,但是她在就业过程中却并不一帆风顺。小王眼看自己的同学在一场场招聘会中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协议,而自己却总是没能如愿,最后只好先到一家小公司临时做起了内勤工作。此时,她开始产生疑惑和苦恼:一是开始质疑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确实不如别人,自信心受到打击。二是对找工作感到很迷茫、胆怯,害怕再遭受打击和挫折,不敢迎接新的挑战。随着毕业的日子逐渐临近,小王焦虑、沮丧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同时也打不起精神去寻找新的工作。于是,她主动找到系里负责就业辅导的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在听了她的情况之后,告诉她这种情况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很正常的反应,只不过像她这样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而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才会反应尤其强烈而已,并让小王认识到,在找工作过程中受挫,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人生阅历,当以后再回想起这些经历,会觉得这些都是人生积累的财富。老师还帮助小王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和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分析,并不断给小王鼓励,帮助她重拾信心。通过老师的分析和开导,小王明白了目前这个岗位对自己来说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因此,毅然辞去了工作,又加入了求职的行列。没过多久,她在一次招聘会上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毕业前夕,小王又找到了那位老师,由衷地表达了感谢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对从业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只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在就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要对这种变化有所认知,并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竞争状态和健康的就业意识,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一)客观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具体包括对自我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等)等方面的认识。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我,调整自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在今天,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会走上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在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大学生终于要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这一“洪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自己的外在形象、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等。在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特点以及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就业选择提供参考信息。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是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以通过自省、他人评价、量化测验等方式获得自我认知,形成自我意识。在就业前,大学生可以通过列清单,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归纳,以便对自己的特点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获取评价;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测量工具,如霍兰德职业量表(详见本章附表),来获得自我认识。大学生通过切实的自我认知,体会客观的自我情感,逐渐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从而为就业、择业做好准备。
(二)开拓思维方式,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关注新形势,接触新事物,感悟新思想,逐渐树立良好、恰当、贴合实际的就业观念。
1。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就业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幅度增大,本科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通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正确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整自我价值期望,摆正自身位置,改变就业心态。其实,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经济增长、市场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毕业生要及时了解就业市场、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加深对社会需求的理性分析,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目前来看,我国就业形势存在着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人才资源流向不合理等问题。一线城市和沿海二线城市出现人才饱和的现象,而西北内陆等一些边远地区却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一些相对稳定的行业吸引着大量毕业生,而一些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却急缺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迎合就业政策导向,制定长远就业目标,发扬奉献精神,弘扬高尚品格。
2。了解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差异,奠定角色转换的思想基础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阶段过的是较为单纯、有保障的生活,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比较有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学生们容易萌**漫憧憬和美好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差异。在步入社会之前,大学生需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要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有所认知,抛开幻想、空想,明确自身地位,尊重社会现实,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要做好从社会资源“接受者”到“贡献者”的转变,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全面衡量,谨慎选择,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力争自我价值最大化,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3。冷静面对竞争,合理调整就业期待
近几年,毕业生的增量大于社会岗位的增量,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就业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入职考试竞争比例达到了几百取一,甚至几千取一,这就提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适当降低求职的期望值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毕业生必须面对、接受现实。俗话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想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味地高标准定位,把自己框死在狭窄的就业范围中,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4。正确理解专业对口,勇于做出“跨领域”尝试
大学生毕业后如果能够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仅入职后“上手快”,还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虽然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同学所期望的,但如果固执于这个原则,往往在苦苦寻觅多时后仍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有很多个体不可控的因素存在,如整个社会的人才供求结构、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倾向等,如果一些同学机械地将专业对口理解为自身专业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完全一致,就会导致迟迟难以就业、就业满意度下降或工作稳定程度低等现象。
大学毕业生应以开放的方式来理解“专业对口”,如同属于某一大类的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就业时就不必局限在某一小方向上。不同知识交汇碰撞时容易产生更大的益处,如理科生在做文科类工作时会更加有条理,文科生在做理科类工作时会更有创意,从事跟自身专业不完全相同的工作,也许更容易做出成绩。另外,很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是相通的,即使不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生也能将积累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必要时要有做出“跨领域”就业决定的勇气。
5。敢于竞争,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大学生求职本身就是“竞争上岗”的过程,因此,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必要的心理准备。毕业生要自觉正视社会现实,在各方面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信任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在竞争的过程中,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一方面,在找工作前,大学生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挑战的精神,对自己在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做好预计,并不断给予自己信心和鼓励;另一方面,在就业中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心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就业目标和策略,打起精神向挫折挑战,不轻易放弃和后退。
6。树立长远计划,做好“从小事做起”的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工程,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这项工程的结束,反而是新的开始。大学毕业生要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择业、就业过程。摒弃过去那种“一次到位”、“求稳”的择业观,毕竟现实环境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一次性找到满意的工作,要有“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心理准备。可以在毕业后先选择一个职业,并在此岗位上磨炼自我,适应社会,增加经验。要知道,想成就一件大事,必须要耐心从小事做起。毕业生们要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寄托在踏实的努力中,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奉献出真切的工作热情,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光辉的业绩,从而体现出自我的价值,等待时机成熟,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高目标。
(三)提升专业技能,完善自身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