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心理素质的建设和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是预防、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维持健康心态最重要的环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毕业季,大学生要有意识培养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
(1)多了解社会,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理期望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的个体,平时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积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并摆正择业心态,调整就业心理期望,设置恰当的就业目标。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求职心态过高,留恋大城市和高收入单位等原因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自发、切实转变择业观念,降低择业期望值是当务之急。同时,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要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动态调整就业心理期待。
(2)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毕业生在择业之前要对自我有所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擅长什么,想做什么。并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帮助成功就业的资源,时常对自己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勇于正视自己,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学生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就业,本着“为所当为,顺其自然”的心态,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主动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到拒绝或遇到失败是很常见的,对此要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认知方面。毕业生应该抱着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客观分析导致就业失利的各种因素,进行正确归因,并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勇敢地迎接下一次挑战。
第二,情绪方面。在就业时遇到挫折,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防止负面情绪影响求职过程或正常生活状态,大学生在平时就要学习一些调适情绪的方法,训练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化解、转化不良情绪的能力,如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紧张焦虑,适度宣泄可以释放负面情绪等,从而重建心理平衡。
(4)增强变通与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完善
大学生要将就业当做个体社会化进程极其重要的一步,通过求职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培养自我的适应能力,促进自我成熟。在就业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内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变通与适应能力,努力提升耐心、坚持等优秀意志品质,增强就业心理弹性,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平衡身心状态。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应对,直面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从而能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梦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
1。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即将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如外出散步、阅读书籍、做适量运动、找朋友聊天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平复情绪,并获得新的快乐。这种方法是一种暂时回避厌恶刺激的应对方式,是人们遇到烦恼、苦闷时比较常用的方法,它一方面防止不良情绪泛化、蔓延;另一方面可以促使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
2。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常常使用积极自我暗示如“我可以做好”,“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更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体产生正面影响,帮助个体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从而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3。适度宣泄法
适度宣泄法是指当遭受挫折后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时,通过适当地宣泄释放负面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宣泄”。可以尽情向亲友倾诉自己的感受,或是在空旷场地大喊大叫发泄怒气,或是痛哭一场表达悲愤,又或者通过运动消耗负面能量等。一旦发泄完毕,情绪也就可以随之平静了。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身不良情绪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增强自制力,绝不能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胡乱发泄不愉快情绪,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4。自我安慰法
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一个合乎内心需求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例如,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可以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至理名言来安慰自己,消除或缓解焦虑、沮丧等体验,并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5。自我激励法
毕业生在择业面试时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如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
6。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指使有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一种调节方法。放松可以达到松弛肌肉,消除紧张的目的。放松训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放松个体的肌肉,降低机体活动水平,达到心理上的松弛,从而保持平稳的内环境。常用的放松方法有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个体如果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可以使用简单易行的放松方法,如腹式呼吸法,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和深度来达到缓解压力、平复情绪的作用。长期坚持放松训练还可以改善性格,消除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1]强建伟、张永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载《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2]刘小青、蒋常香:《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载《职教论坛》,2013(11)。
[3]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
[4]张畬:《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分析》,载《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