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报考本科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例如,有些考生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对国际贸易专业感兴趣,经过长期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最终成功跨专业考研。
从这个角度而言,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专业。
总体而言,选择报考志愿应该是根据本人的知识结构、特长、爱好及志向,综合考虑确定自己的报考专业。然后再看这个专业全国共有哪些招生单位招生,综合考虑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规模、往年的录取率、考试科目等因素,确定第一志愿的招生单位。
是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还是从学校角度选择专业?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但是,据有关高校研究生导师介绍,考生要把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此建议考生,在确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
(二)准确选择导师并及时沟通
1。兴趣、专业积累是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和原则
关于选择导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什么样的导师适合你?最有名气的导师,最有地位的导师,最有权力的导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兴趣和专业积累才是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和原则。
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在报考某个学校和专业之前,应该对该专业的导师及其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积累来选择导师。同时我们还应该综合学生和导师双方面的情况来衡量,比如你了解到导师是以研究电视媒体为主的,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一个以后想在报纸方面发展的新闻学研究生;比如导师性情严厉,喜欢批评,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比如导师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那么他就不太适合一个不想从事学术事业的学生。其次,院校也会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公布出来,供学生更好地选择。考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导师信息,选择相应的导师,如学校网站、论坛、相关专业学术网站、搜索引擎或者是通过身边的朋友等。
2。联系导师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导师也愿意在招考前了解考生,以确认该考生有无培养前途。但是,由于他们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精力与考生进行大量的联系沟通,因此只得采取回避措施。如此,师生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导师盲目招生,考生盲目报考的情况,甚至入学后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报考前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很有必要。
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在正式录取之前,有的学校报导师,有的报导师组,有的到复试再决定导师。有的考生误认为报导师组的就不用联系导师了,听天由命,并且有的学校在招生目录上也确实不列出导师的名单,但是不提前联系导师而去参加复试确实是一种很大的冒险。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面试之前主动联系导师。
在与导师第一次接触时,要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E-mail、电话或者是在其博客中留言。和导师见面无疑是最直接的联系方式,但要有全方位的准备,包括穿着、谈吐、态度、对老师性格的了解、专业知识掌握等,最好能做一个简历,把自己的一般情况和获奖情况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使简历制作美观,凸显个人特点,最好同时准备一份英文简历,以备不时之需。发E-mail和博客留言也是常用的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第一次接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导师了解自己。
3。与导师联系不要过于频繁
第一次接触之后,如何巩固联系、保持接触的延续性,以加深导师的印象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切忌不要频繁地与导师联系。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觉得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每次联系的内容不要重复太多,争取每次都能提供一些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新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什么话题就不要盲目打电话联系,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的、恰如其分的联系才是最佳巩固联系的方式。最后,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要过分注重导师的作用,要认识到导师固然重要,但考研的关键仍然在于自身的备考情况。
二、相关考试科目立足于早准备,成竹在胸
考生在明确学校和专业选择之后,对相关考试科目进行复习的准备工作,也是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针对不同的学习习惯,复习方法可以是千差万别的。
(一)复习统考科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统考科目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其考试大纲是指导命题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命题的唯一依据,它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方法、考试用时、试卷分类、各卷种适用的招生专业、题型及题型比例、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以及各科内容在试卷中的占分比例,并向社会公布样卷,考试内容不会超出大纲要求。所以,考生复习统考科目一定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依据考试大纲进行系统复习。
第二,正确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要求。考试要求也就是考试目标,它反映了该项考试对规定的考试内容考核程度的要求。考生要把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结合起来,明确考试的范围,知道考试的要求和考核的程度。
第三,政治理论课的复习。要注重对基本理论观点和相应知识内容的理解,切忌单纯地死记硬背,要关心并自觉地运用正确理论和观点,去分析观察历史上和现阶段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切忌仅凭个人对历史上或现在一些政治事件的主观、片面的了解和看法分析问题,这不仅是复习备考试卷中时事政治部分的需要,而且是答好卷中整个主观性试题的重要基础。时事部分要关注新闻单位每年年终评定的一年重大新闻。
第四,全国统考科目没有统一的参考书。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编写了一系列统考课的应试复习指导书,国家教育部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每年也组织编写《政治理论课复习的指导》。选择一套比较合适的复习参考书,大有裨益。
第五,参加考研辅导班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研辅导班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多年从事本科教学和考研辅导的资深教师,对于辅导的课程有精深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辅导班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回避考生常见的误区,从而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
第六,在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应做几套近年的全国统考试卷和全真模拟试题或往年的统考试题,并且进行3小时闭卷模拟训练。这样就可以了解试卷各部分占用的时间和本人的劣势所在,并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掌握好答题节奏,做到正式考试时不慌不忙,心中有数。
第七,外语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平时的积累。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外语在统考科目中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历年来外语的及格率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建议外语的复习应及早开始。但参加一个较好的辅导班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回避一些常见的误区,还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复习非统考科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非统考科目一般没有考试大纲,但招生单位一般都指定了复习参考书,应当按照招生单位指定的复习参考书进行复习,切不可盲目复习。如果招生单位没有指定复习参考书,应设法了解该招生单位本科生的教材,依据该教材进行复习。
此时,笔记的重要性体现在重要知识点的扩展上。一些专业,尤其是文科性质的专业,考题经常与笔记密切联系。书上很多重点内容要么复杂,归纳得不清楚;要么没有拓展,答题时没有材料。如果有了笔记,用该校老师的思路和方式答题,显然事半功倍。但老师不会只考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那就没有办法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因此,拿到笔记后要多总结、多练习,尽量把核心内容融会贯通。
第二,向招生单位的研招办索要或购买往年的试题,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命题的形式、出题的特点,对复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专业课参考书没有变化的话,试卷是很有帮助的。考研的风险可能更多来自于专业课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不确定性,得到更多的专业课试卷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除了以上方面,如果目标院校有朋友或同学提供院校考研的相关信息,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另外,学校的论坛、贴吧也都是收集和利用信息的好地方。
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考研无疑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从社会趋势而言,研究生的录取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所以如果你真的明确了考研的目标,那就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当然,不管成功与否,考研的经历必将成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