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报考研究生
名人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
——(清)蒲松龄
案例
小李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英汉双语播音专业学生,曾任校英语协会学习部部长。在校期间,小李学习刻苦努力,获得4次校二等奖学金,1次校“现代集团”校外奖学金,4次校“三好学生”称号。小李在大学期间获得“英语中级和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大赛、学科竞赛,尤其是英语演讲比赛,成果丰硕:2007年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最佳语音奖;2007年获中央电视台“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及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联想杯”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东部赛区亚军;第十三届“联想杯”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二等奖。此外她还非常重视专业实践,如在校期间担任《中国日报》主办的《21世纪英语报》社校园通讯员,很好地将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独自发稿数十篇。
小李一进大学校门就对自己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她热爱英语,喜欢英语的一切,在大学里积极参加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和比赛,不断培养英语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准和能力,同时积极培养自己的英语演讲能力,丰富语言组织能力。大四来临的时候,小李毅然决定考研,平日的努力与知识的积累,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
文坛巨匠泰戈尔说过:“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大学学子在经过四年学习之后,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作出了不同的抉择。相当一部分天之骄子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进步的向往,选择了一条竞争激烈的考研之路。
目前,我国的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高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成绩合格,准予毕业,一般可授予学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过2~3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可授予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它与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表明其本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总体而言,国内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单位在总体上可以分为普通高校(含军校、党校)和科研单位两类。据统计,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数量共819个,其中普通高校530所,科研单位289所(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中中科院系统53个,非中科院系统236个)。就当下社会而言,研究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和欢迎,受到广大青年的热切向往。报考研究生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
2006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127。12万人,录取人数40。28万人,录取比例3。2∶1;2007年报考人数128。2万人,录取人数36。4万人,录取比例3。5∶1;2008年报考人数120万人,录取人数39万人,录取比例3。0∶1;2009年报考人数124。6万人,录取人数47。5万人,录取比例3。3∶1;2010年报考人数140万人,录取人数46。5万人,录取比例3∶1;2011年报考人数151。1万人,录取人数49。5万人,录取比例3∶1;2012年报考人数165。6万人,录取人数51。67万人,录取比例3。2∶1。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如果想要继续求学深造,就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之下,做好考研工作。
本节将从两个方面对于考研这个专题进行阐述。
一、掌握报考学校、专业、导师的信息
(一)准确选择学校、专业
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考研意愿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准确选择学校和相关专业。定位的准确与否对于开展后期考研的各项准备具有战略意义:
第一,不同的招生单位有不同的录取率,相同的考试成绩报考不同的招生单位可能有不同的录取结果。
第二,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招生单位,可能会有不同的入学考试科目,不同的考试科目需要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将直接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从而会得到不同的考试成绩。
第三,不同的招生单位,相同的考试科目,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评卷的宽严程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考试成绩。
第四,不同的专业,报考有“冷”与“热”之分,因而也有不同的录取率。不同的专业,一般考试科目也不同,试题的难易程度对每个考生而言也不同。所以,合理地选择报考第一志愿的招生单位和招生专业,对于考研成功与否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该如何理性地选择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呢?一般说来,选择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所谓“需要”,是指选择报考志愿应先尊重自己的志向及兴趣爱好,心理学认为兴趣爱好是创造力的主要动力,很难想象从事自己没有兴趣的工作能作出较大的成就。所谓“可能”,是指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应选择经过自己努力比较容易考取的招生单位和招生专业。
对于专业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兴趣、意愿选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和意愿,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面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
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填报的专业并非自己自主选择,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许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以社会需求选专业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现在有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就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3。以本科所学与实力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