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媒专业未来就业 > 第一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第2页)

第一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第2页)

第二,智能发育趋于成熟。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理论思维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主观片面,脱离客观实际。

第三,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他们一方面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自我扩张、自我中心等自我认识的偏颇。

第四,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工作、师长、同学、友谊、爱情以及周围事物充满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不良表现甚至会产生消极情感。

第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他们一方面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另一方面又容易真伪不辨,是非不清,产生偏激行为。

第六,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许多同学一方面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异性,渴望与异**往并希望获得爱情;另一方面又容易处事失当,能力较为欠缺。

第七,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直接制约人的成功、成才。

三、我喜欢做什么:大学生的职业兴趣

(一)职业兴趣的含义

我们对于各种人、事或物的喜好和偏爱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20世纪初,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开始了对兴趣研究的测量工作。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将合适的工人安排在适当的岗位成为时代的要求,心理学家在兴趣领域的研究也相应地转入对职业兴趣的研究。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进一步推进了职业选拔测验的发展,此后职业兴趣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兴趣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

关于职业兴趣的研究是兴趣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基于不同的兴趣理论,对于职业兴趣就会有着不同的定义,普遍认同的职业兴趣定义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定义是Holland的职业与环境匹配理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是驱动他参与某些教育、职业、娱乐等活动的一种自发力量。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是其所喜爱的职业,那么他会有较大的投入,追求良好的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并非其感兴趣的职业,那么他的动机就会较低落,在工作上也难得到满足感。与此同时,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广度的兴趣,有的人兴趣广泛而丰富,对一切事物都乐于探索和追求;而有的人兴趣单调及狭窄,只对为数不多的事物感兴趣。

(二)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

对现代职业兴趣研究影响最大的是Holland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可以划分为6种职业兴趣类型,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现实型(Realistic,记作R):偏好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机械、电子设备等具体有形的实物;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活动,厌恶从事教育性、服务性和劝诱说服性的职业。现实型的人往往表现出看重具体事物的价值观。

研究型(Iive,记作I):偏好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并进行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探究,以求能理解和把握这些现象;他们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厌恶要求劝说和机械重复的活动。研究型的人多体现出看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

艺术型(Artistic,记作A):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完成自我表现;他们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艺术型的人想象丰富,看中美的品质。

社会型(Social,记作S):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治疗和咨询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社会型的人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erprising,记作E):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企业型的人看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

传统型(al,记作C):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如按既定的计划规程保管记录,填写整理书面和数字的资料,使用文字和数字处理设备等协助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厌恶模糊、不正规、非程序化的或探究性的活动。传统型的人看重商业或经济方面的具体成就。

图4-1Holland的六角形模型

根据Holland理论,个体倾向于寻求环境与人格的相契合,若契合就会感到幸福、满足和多出成绩;环境与个体人格不相符合则结果相反。然而个体可能同时具备两种或多方面的兴趣特征,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其他方面相对较弱。如果个体兴趣偏向某一类型,则对六边形相邻的类型的兴趣大于与之相对类型的兴趣。6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成环形,如图4-1所示,其相互关系用各个角的相对距离简单明了地表示。1969年,Holland、Whitney、Cole和Richard将之称为环形结构模型(CircumplexModel),也有文献将之称为六角形模型(HaxegonalMedel)。该模型是Holland理论的精髓。

四、我适合做什么:大学生的职业人格

(一)职业人格的定义

职业人格是指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职业人格并不全是先天决定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是由后天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的职业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人格。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人格即个性,它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志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体貌特征及与人交往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等,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差异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说,大学生首先必须能承担社会责任,是履行社会义务的社会人。大学生的职业人格也必须是适应社会的,大学生良好的职业人格的形成可以使大学生表现出一种适应社会的自觉的行为,即在行动上具有自制能力、创造能力,守纪律,坚定,不怕困难,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精神等,这些优秀品质是大学生求职和从业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人格的内涵

职业人格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的学习能力。

1。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大多处于19~23岁,正是成年初期(又称为青年后期)。这一时期是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后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大学生受到挫折时,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容易出现猜疑、嫉妒等情绪,甚至还会发展成为自闭症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疾病如在大学阶段——发病初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大学生毕业后,这些心理疾病将逐渐影响他们的职业人格,成为大学生不能正确求职的重要原因。所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首先体现在“做人标准”上,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时应该遵守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公约、规则、条例等,这些是人的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道德体现在他们毕业后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热爱、是否执著。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把待遇优厚作为自己从事职业的首选。尽管大学生人口比例连年提高,仍有许多大学生们自认清高,死守“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不愿选择一些工资低、条件差、环境不好的工作,尤其对一些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根本不愿意去做;即使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作,也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社会上职业供求的不平衡:一方面,西部城市、各种乡镇企业和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求不到;另一方面,在东部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必须注重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爱岗敬业、立业创业的观念;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到各行各业的建设工作中。

3。扎实的理论知识

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各个大学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本院的特点,制定出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决定招收学生的层次、规模、基本学制、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等。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按专业分类不同要学习40~50门课程和进行各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专业毕业证。正是因为接受了如此系统和专业的大学教育,大学生获得了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

4。创新的学习能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