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又要像新手一样摸索了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于鹰
说起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时时面对的挑战,却每每加深着自己“又要像新手一样摸索”的体验。
儿时,随小学校长的母亲寄宿在学校后院,看着她为了学校和学生整天忙碌,不着家,没有时间搭理我,我只得自己拿着一个小板凳,倚在每一个教室门口听课,打发时光。然后,召集一帮小朋友听我模仿老师上课。
轮到我上学了,拿到分数卷,觉得老师是天底下最有权威的人。等我能够帮助老师妈妈算分了,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小老师”。
在高考报志愿时我义无返顾地填上了师范大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儿时梦想,当一名“权威”的老师。
回首自己这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职称从二级、一级到高级,荣誉称号有“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北京市化学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又合情合理,教学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工作的岗位在不断变化,但是有一种感觉是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面对学生教书时的那种踏实感。因为我发现只有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体会到自己工作的快乐和存在的价值。
这期间,也有过对自己曾经虔诚相信的、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的幻灭,也感到过这份工作只是借此养家糊口、赖以生存而已,也有过单调重复教学的烦闷和倦怠感,有时还感到特别需要忍气吞声。曾经一度也有过改行的念头,也确实顺利应聘过个人回报和社会地位都很可观的其他工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是没有真的改行。
为什么没有放弃教学的工作?这是我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然而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在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之后,深入思考了前三章的文字,我感觉豁然开朗,得到了思索已久的答案。
首先我感觉自己从初始至整个过程,实际上内心经历和感受到了教学工作与我自己深层的生命根基的内在亲和。我在阅读中会觉得其中某些片断描述的简直就是我:“我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我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要重新开始。我遇到的问题,其他所有老师也都常常遇到,都熟悉。”[6]正是这种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的挑战,必须靠自己摸索契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的挑战,内在地吸引我不能割舍,让我每每能品味到“又要像新手一样重新摸索”的深刻内涵!
一新手亮相
1990年7月,风华正茂的我从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一所普通中学,一开始是教初三化学。初登讲台的我,虚心听本校及外校老师的课,及时消化巩固,利用晚上住校的便利条件,在空旷的教室试讲;认真准备参加市、区教研活动。通过第一年的艰苦努力,我所教的班级的中考成绩位于年级榜首。在与我的第一届学生这风风雨雨的一年里,自己仿佛也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忘不了学生的留言对我这位新手教师的鼓励:“您的确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您还带着一点学生的稚气,我可以坦白地告诉您,您的经验并不是很多,但是您的强烈的事业心却填补了这个空白。我深信以您的那种独特的魅力能赢得您的学生。”学生发自内心的话时时启发我: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有时比他(她)的教学能力更重要,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更关键、持久。
接下来我在这所学校教了两轮高中化学,高考成绩同样超越了几所重点学校,并承担了两届班主任工作和一届年级组长工作,获得了第十届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在普通中学这8年里,不断地对自卑的学生或家庭做工作,不仅锻炼了老师的不自卑和百折不挠的韧性,更让我体会到“好教师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7]教育是引导学生的精神之旅。
这种理解沟通的精神旅程在关乎学生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影响尤为重要。我曾经历过不少这类与学生和家长的深层互动,例如,一位高一学生面对家长要求分流到职业高中的压力,曾经写信向我求援。我一看信,没等开家长会,就连夜去她家家访,跟她妈妈谈了2个多小时。其实,她的妈妈寄予女儿的希望值非常高,从小要求孩子练书法,弹手风琴等,但是由于老来得女,到了初中阶段,与孩子的代沟越发严重,孩子对她的教育越发逆反,所以造成中考成绩不理想。妈妈又咽不下这口气,随着高中学业的紧张,这位妈妈对孩子有点自暴自弃了。然而,我把孩子的想法与她沟通以后,她非常震惊,当时眼泪就流了出来,母女俩抱头痛哭,她们久闭的心门打开了,最后妈妈终于被说服了,同意孩子继续念高中,孩子也很争气,到了高二选择了文科班,发挥其优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回想新入职的这段成长历程,对自己成长最重要的还在于主动抓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我曾经主动联系到校外听名师的课。而且在听课的时候碰到了德高望重的北京十四中的陆禾老师,她引领着我并赏识我,还让我代了半年的课,1998年我调到北京十四中学工作,刚来就给了我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担任高三的化学教师,还担任一个有13位学生受过处分的班级的班主任。在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中,我得到了这个非常友好的团体中很多人的倾心帮助。总体来说,这一年干得不错,我教的普通班中,有两位学生在“一模”考试名列年级前两名。
从那以后,我从高一开始带班,并担任高一年级组组长,这样过了一轮。接下来又当上了学校的教务主任。2004年10月,学校派我去英国学习化学双语教学,半年回来之后我担任了学校的教研主任。
在化学双语教学领域,我又开始像新手一样摸索,在新的一片沃土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五项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重语言环境创设,重提高语言运用的频率;在学习过程中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在语言训练中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在评价效果时重态度、重参与度、重努力程度、重运用能力。其内在的精神回报是,将世界带进了课堂,并将课堂回归社会。长期的双语化学教学研究也颇有成果,先后多次获北京市、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然而,以下遇到的意外挑战,却更让我刻骨铭心,成为极有价值的成长踏脚石。
二意外挑战再练新手
刚刚结束了英伦四个月的培训,我就踏上了高一甲、乙两个班的化学讲台。教学上已经有足够自信的我,原本很想将西方的快乐课堂氛围带进我们中国的课堂,但只是两节课下来,就足以令我背过气:甲班是过于活跃,“坏小子”们会借着各种机会放肆开来,往往需要我将声音提高8度强调纪律,但这个班很适合其他老师“坐客”,有点“人来疯”;而乙班学生上课热情不高,老师搞什么新花样,学生都是不理这个茬儿。
在这种班,我真的觉得我们有些学生不是想象中那么可爱。有些学生的天性好动、好说、好问,一刻也坐不住。还有些学生并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有一次连校长站在班级门口,学生竟然也无动于衷,还乱哄哄地闹着。班级纪律之所以这么乱,在于刚接新班没有立好规矩。立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规定要怎样处理等。而一些年轻班主任起初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等认识到了也有点晚了,陷入越发不可收拾的困境,自己面对班级也就觉得越来越寒心。而有些年轻老师不管班级里怎么乱七八糟,毫不在乎地就走进教室,长此以往很难把课上下去,从而造成乱课。
我原本还在和同道回来的老师一起探讨我们的学生和英国的学生差别在哪里?比如,他们的学生在课堂板演或学校演出时出了差错,其他同学都报以理解的目光和欣赏的掌声,这样出错的学生会做得更好;而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同学出了差错,就会听到其他人的讥笑和喝倒彩,往往令出错的学生下不来台,而以后再也不愿意出头露面了。现在面对乱班,不用说把英国学生的优点带给我们的学生,反倒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教课了。我只好逼迫着自己重新开始做一回新老师,整体关注和个案跟进双管齐下。
(一)整体关注
在面对乱班的整体关注方面,积累一点反思心得,概括为以下十条:
1.虽然时有行政工作缠身,但我要力争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根据以下不同状况,采取招数。
(1)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我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乱哄哄的(甲班经常如此),我多数时候是不发脾气的,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学生,训练自己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和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我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微笑),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同学坐得端正。
(2)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我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若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
(3)如果再无效,我则迅速地走到他眼前,请他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站起来,是因为他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切记: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我特别感到,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样做已经足以暗示是在给他们个“下马威”。
2.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我上课时目光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请他们做点事。比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写方程式等,这叫“以动治动”。有同学还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不如老师代办,这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初三课堂上填鸭式的悲哀!
课堂上“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这也是从我英国导师那里继承和发扬的一点,但话要简洁明了,切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