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获奖名单 > 陶行知评传节选1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02(第6页)

陶行知评传节选1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02(第6页)

如果死要脸,难免活受罪。[64]

五、两个生活教育

(一)东京池袋地区的“儿童之村”

被迫离开晓庄的陶行知,暂时隐居在上海租界,不久便流亡日本。过了一段时间又潜回上海,仍蔽居租界,一面继续从事通信教育——“自然学园”的工作,以及为《申报》撰稿,一面进行山海工学团的筹备。

陶行知流亡日本,大约是1930年四五月至年底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对于他在日本的活动,他自己固不用说,别人也没有任何评论他的文章。如后所述,他的长子陶宏在回忆录中提过“父亲似乎从日本给我邮过什么书”。

1930年下半年,日本教育界掀起了无产阶级教育运动的**,同年8月开办新兴教育研究所,9月创刊杂志《新兴教育》。我至今也未见过陶行知与这个教育运动的推进者们有任何交往的资料。

日本教育运动与陶行知教育运动间的交往,是在行知从日本潜回上海以后,以间接方式开始的。

日本的新兴教育运动标榜激进的意识形态,此运动遭到镇压后,随之组织起反对军国主义,更符合日本现实的教育,这就是生活缀方运动。这个运动囊括了许多团体,其中一个团体的目标比生活缀方运动更广泛、更彻底,他们主张具体实践生活教育,于是先后来到东京池袋地区的“儿童之村”小学执教。这个小学创建于1924年(大正13年),早就是自由主义教育的中心。

试看池袋“儿童之村”小学的活动家们是怎样同陶行知间接联系的吧。

——昭和9年(1934年)的4月10日,陶行知的学生叶维奏等一行中国人来到“儿童之村”小学访问。他们谈到,被蒋介石追捕的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译者注:原文如此。据史料考证,该事实有误)陶行知,在上海用即学即教的方法教流浪儿识字,一边抵抗着蒋介石的迫害,一边在文盲之国的中国开展识字运动。这番话使我们深受感动,后来我与上海之间也互通书信。在陶行知主办的杂志上,登载过几篇介绍东京“儿童之村”小学的报道。他们还给“生活学校的诸同志”寄来了陶行知著《生活教育论集》和两本童谣集。……不管怎样,通过深为关心中国民间教育运动的牧泽君和我,连“生活学校”也受到陶行知的影响,这是非常有趣的。[65]

“儿童之村”小学的同人,从1935年1月起发行了杂志《生活学校》,编辑是户冢廉。这儿的牧泽君就是同仁之一的牧泽伊平(已故)。牧泽用笔名岸本辰三,在昭和10年(1935)1月1日的《生活学校》创刊号上,介绍过陶行知和山海工学团。文章的题目是:《中华民国的新教育——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动向(一)》。他还根据陶行知及其小组“生活教育社”的机关杂志《生活教育》上的报道和照片,自己又用照片的形式介绍过“小先生”活动。现抄录照片的说明如下(照片空缺)。

陶行知先生自辞去北京大学教授[66]之后,不久便在中国南方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但是,当时的政府对它进行了残酷迫害,乃至强行封闭,这是8年前的事。当时立志于中国普及教育的人们,听到这一“令人痛惜”的消息,没有一个不呐喊的。

晓庄师范是什么?确切地说,就是拥有一幢校舍的教育场地,这就是学校。因此,不管它教育管理的组织如何,倘若失去作为中心的这幢校舍,也就必然会动摇这个管理中心。于是陶先生后来创建了没有校舍,教师有充分自由,而教育不会间断的学校,这就是“工学团”。这种被称为“工学团”的教育组织正以今日之上海为中心蓬勃发展起来。

在国家经费极少,国民读书机会难得,经济力量不足的中国,陶行知所创建的“工学团”这种教育组织,是再好不过的了。那么,这种“工学团”是什么样的教育组织呢?下面我根据工学团发行的机关杂志《生活教育》的画报,对它的概貌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介绍。

小先生的工作

所谓小先生就是年幼的老师。孩子们在工学团团员的帮助下,在田野的隅角,寺院的屋檐下,路旁的游玩处学习。学会了一个字,就应该成为一个字的先生。为什么?因为学会了一个字,就可以教给不识该字的朋友。于是,孩子们就成了小先生,所以小先生是应该培养的。今天识一个字的小先生,明天就会进步为识两个字的更好的小先生。这好比是新生婴儿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一两句话,过三四年就会说大人话,直到生活感到方便为止一样。就是说,通过生活而又为了生活去接受教育。

①夏家宅的小先生

上海夏家宅的小先生李翠贞给她母亲念刚收到的信,并教她识字,讲解信中提到的要办的事。

②沈家楼的小先生

沈家楼也是上海的地名。位于右边[67]的沈增善小先生,今晚要带他的奶奶去看电影,就把预先买来的入场券给奶奶看,向她解释入场券的意思和入场注意事项。

小先生即知即传

小先生即使只认得一个字,只懂得一件事,也是先生,即使不能圆满地回答所有问题,也没关系。谁懂,谁就是先生。另外,把现在学会了的东西,立刻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或教给他人,这不仅是知识的有效发挥,而且还非常有趣。特别是对中国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项超有趣味和必要的义务。这不就是工学团最可贵之处吗?把知道的东西无保留地交给他人;学懂了马上就教,小先生必定是即知即传的人。

①右边最小的孩子是陶小桃[68]小先生。他是工学团的创始人、总指挥官,是原北京大学教授[69],早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小桃小先生早在十年前就教当时已57岁的奶奶,即陶行知先生的母亲学习文化。到现在,这位老奶奶在这爱孙小先生的帮助下,终于能毫不费力地读书了。工学团的活动得到了何等确切的证明!

②宝山县陈家宅的小先生,正利用奶奶工间休息的时候,在阳光明媚的仓库,今天又在教她什么。

③这是沈家楼的小先生们——沈庆甫、沈锡庄、赵金保和沈品仙4人小组,利用街头巷尾人多的地方,进行综合教学。

④沈家楼的小先生沈菊仙,把在树下乘凉的孩子、保姆、老奶奶召集在一块,正在开一个有趣的读书会。右端站着看的,就是沈菊仙小先生。

⑤沈家楼的沈正和、沈菊仙和沈正甫小先生拿着书,正在一帮一。

⑥红庙的蔡国平和蔡世根小先生,在古庙的前院摆上一个大桌子,正在这里研究着教科书的问题。

乡村教育片断

中华民国的乡村教育各式各样。与都市相比,农村的文化程度落后,这是中国的一大弊端。工学团决非只停留在上海市一个地方,培养小先生的温床从上海市郊迅速发展到农村。据说,今天的江西省尤其显示了这种发展的好势头。不,在中国,无论是陆地,或是水上,到处都是学校和课堂。

①乡村是一个何等宽广的课堂!这个明亮而宽广的教室,无论有多少小先生都能容纳。但是,比起都市来生活条件很差,却能造就掌握了一个字就决不丢掉的这种诚恳踏实的小先生。乡村比都市的文盲多,但求知欲却在都市人之上。

③小农夫。不拘形式地聚集在嫩绿、柔软的草地上,这些小农夫在做什么呢?他们在讲故事,做游戏,学唱歌,谈体会,什么都干。

④擦桌子。小先生既是工作的指导者,又是卫生的宣传者。劳动和健康,这是生活的基础。

⑤红庙的屋檐下,劳累了一天的工学团团员们聚在一起。

在这里召开教师会,随后是汇报今天的工作和布置明天的任务。

结束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