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获奖名单 > 陶行知评传节选1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02(第3页)

陶行知评传节选1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02(第3页)

朱先生强调:“如果全国的家庭、商店、工厂、学堂、军队、乡村,一个个都变成工学团!人人长进,人人平等互助,人人自卫卫人!那么中华民国会变成何等庄严的一个国家呀!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

村民们高呼:到东北去!把东北拿回来!不久,地区自卫武装组织决定派遣东北义勇军。

这篇连载读物后来印成单行本(我手上保存的是战后的新版。上海新儿童书店,1951年3月第4版)时,声称是“教育小说”。称之为“教育小说”,确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小说里,作者以晓庄师范时代的经验为基础,以作者化身出现的朱先生,在阐述教育论时,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蓝图。可是,就在连续登载的过程中,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在史量才等人的资助下,继晓庄之后创办的学校,是1932年10月建立在上海郊外的生产学团,陶行知把它命名为“山海工学团”。工学团的地点因为是在上海市近郊大场附近与宝山县接壤的地方,所以取名为“山海”。不称学校而定名为工学团,这是《古庙敲钟录》里的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反映。

关于工学团,陶行知写过一些文章,并以各种方式加以说明。这就是:“用众人的工作养活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科学明了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团结力量保护众人的生命。”

“工学团”是工作(活动)的工,科学的学,团结的团,这是工学团的宗旨。它的现实形态是打破了小型学校、小型工厂(农厂)、小地区社会,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生产学园。在东西约十公里,南北约五公里的地区,以所有的农家作为教室兼工厂,一年后就建起九个儿童工学团,小学生约为300名。陶行知还为青壮年先后办起养鱼工学团、棉花工学团、织布工学团及妇女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原则上是每天组织4-5小时的上课和2-3小时的劳动,孩子们的劳动分为木工组、藤工组、饲料组。

1932年9月,蔡元培、宋庆龄等人发起并组织保护人权团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0年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报请要求逮捕的“反动文人”鲁迅,1933年1月经蔡元培推荐,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选为执行委员。与此同时,被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陶行知与鲁迅先后投入了新的战斗。

(二)经验与空想

从晓庄师范,《古庙敲钟录》,到山海工学团。

把实践——构思——实践揉在一起,试图在一定地区实现理想社会,这是一种牧歌式乐天的、空想的方式。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陶行知把农民的甘苦作为自己的甘苦。正因为这点,他认为只有把这种甘苦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担负起来,生活才有意义。这种自觉的,赎罪似的心情强烈地影响着他。他去世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论家认为:

“陶对农村社会,以及农民问题缺乏阶级分析。他不主张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改革,提倡阶级调和的生活教育。直到最后,还是没能打消他那‘新村’的幻想。”[50]

这的确击中了他思想的一面。

读《古庙敲钟录》,朱先生那滔滔不绝的议论章节,令人折服。还有,那充满乡土气息的古庙学堂和小乡村,很有点奇异的魅力。虽然不能完全称它为“桃花源”,但的确是“新村”的幻想,却又比“新村”更富有泥土味。

陶行知直到最后也没有丝毫放弃过的“新村”思想,在1921年至1922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广泛地吸引了后来先后成为共产党员的知识青年。无独有偶,日本的武者小路[51]及有岛武郎[52]也有这种思想。关于他们的实验,“五四”前后周作人已有介绍(《新青年》1919年3月号,1920年1月号)。澎湃在日本留学时倾倒于有岛武郎,他归国后,于1922年秋,把广东省海丰他父母遗留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这也许就是他认真学习和实践那年夏季北海道羊蹄山麓的“有岛共产农场”(真实的名称是“共生农园”)的先例吧!

1937年,尼穆·威尔斯在从中共党员那里听来的谈话的记录中(《红尘》日文版上卷),收有当时的许多回忆,饶有兴味。例如,

1921年在武汉的董必武说:

“在目前的武汉,思想上空想的半无政府主义的激进青年们,对‘新村’的建设运动很关心,这个运动的中心是中华大学,领导人是恽代英。那些‘新村’建设派起初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可是不久就开始讨论起马克思主义来了,随后大部分加入了共产党。”

与陶知行出生于同一家乡的徐梦秋,在谈到当时的安徽情况时说:

“我们为了拟定重建中国乡村生活的方案,以20名学生组织起来读书会。想以这个小组去实验‘新村’运动,像傅立叶[53]或欧文[54]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想法一样。于是,我和一位学友两人开始读《响导》《新青年》《先驱》等杂志。到了1923年,我的想法由于受这些杂志的影响而改变了,于是准备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但遭到“新村”主义读书会成员的反对。”

无政府主义者,乃至被乌托邦思想迷惑的人,还有不久就把他们的信仰抛弃了的人,或者一开始就以自己的看法持批判观点来看待‘新村’的人,还有包含这些形形色色的曲折因素的白桦派[55]的人道主义者等,给予不断觉醒的中国青年的影响一定不小。如作一个图解式的说明,那就是先接受空想社会主义的洗礼,并在一段时期内热衷于它,但很快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青年们,终于成为革命“前卫”思想的一支重要力量。可陶行知在经办学校和政治活动过程中,虽然直接、间接地接触了一些共产党,但“新村”思想始终从未从他心中消失。

据说徐梦秋是1901年出生于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的一户世代地主、书香之家。[56]1914年进入他叔父执教的私立学校读书,在3年的学习期间与叔父的交往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二叔父死得早,家里也贫穷了,他全家和这位叔父家的关系很好。可是,他另二位叔父很有钱,却一次也没有帮助过他们。徐的父亲很希望他作一名教师,但是他说:

“我老早就知道,财产这个东西,只能在同阶级里接济朋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贫苦人,所以同情贫苦人。我很清楚,作一名教师没多大出息,因为能雇佣我的,只是有钱人,我对贫苦人是没多大帮助的。”

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这两位人物,一位是寄希望于儿童的创造性及对农民的献身,简单地说就是始终满怀对人类的乐观,在反动政权下当了一辈子教师的陶行知;另一位年少的,是掌握了以拥有财产的多寡来衡量人们的这一智慧,总结出“作一名教师没有多大出息”的教训,从而投身于革命阵营的徐梦秋。这里,不仅只是坚持“新村”思想与摆脱这种思想的问题,先后出生的同乡人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为基础,在选择终身职业的这个问题上,一个作了“人民教师”,一个直接投身于革命。说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三)“小先生”的诞生

在山海工学团中,同陶行知的名字一道为众人所知的活动,就是提倡“小先生”制。儿童不仅能教儿童,还能教大人。陶行知拿出不少“无法动摇的论据”,在工学团周围区域开展了“小先生”运动。不用说,其做法的基础是期望、确信儿童的创造性,但也是在缺少教员、在军费吃掉文教费,学校面对文盲、贫困这堵墙的包围这些困难处境下,迫不得已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普及方法。

山海工学团在1934年1月28日召开了“小先生总动员大会”。让我们从1935年初陶行知的著作中,抽出一部分来看看。

“我们开始提倡平民教育的时候,家母是57岁。她当时就发了一个宏愿,要读《平民千字课》。舍妹和我都忙于推广工作,没有空闲教她。那时小桃才6岁,读完第1册,我们就请他作小先生,教祖母读书。这大胆的尝试是成功了。

祖孙二人一面玩一面读,兴高采烈,一个月就把第2册读完了。读了16天,我依据《千字课》上的生字写了一封信,从张家口寄给家母,她口读起来,耳朵便听懂了。

今年回想这事很有意义,便在当年所拍的祖孙读书图上,题了八首诗如下:

(一)

吾母五十七,发奋读书籍,

十年到于今,工学无虚日。

(二)

小桃方六岁,略识的和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