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荷海,绮呀海。[45]
新中国从事陶行知思想的研究者,以这首改作的《新锄头舞歌》为例,认为它反映了行知从晓庄师范时代的农民至上,以农民为中心的思想,前进了一步。研究者们认为陶行知“对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从“锄头与机器的联合”这句中可以看到工农联盟思想的萌芽。
(三)培养与牺牲
陶行知办的师范教育,以重视劳动为主要内容。比之于文化、科学的系统学习,晓庄师范更重视“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在陶校长心里,他希望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就是要学生投身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向农民学习,这个学校没有刻板的教育计划,而着重强调学生以实践为主体,因而对课堂里的讲义、授课、教师指导等方面考虑欠妥。这是地道的、奔放不羁的经验主义教育实验。
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界,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讨论时,有位评论者这样自问道:
“——尽管如此,晓庄师范能培养众多的革命干部,这是为什么?”
答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与当时蒋介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务’教育相对立的。在蒋政权统治下的学校里,没有思想自由;而在陶行知开办的学校里,却有学术研究、探求真理、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于是,晓庄的自由天地便培养出优秀的革命青年。陶校长培养学生的计划影响自不必说,同时学生又受到了党的思想影响,学生自身的探索、相互帮助,就是这些结合起来的结果。”[46]
今天,在原晓庄师范的遗址上,江苏省晓庄师范学校担负起培养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的重任。在这块土地上还建有“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和“校史馆”。
“校史馆”中展示了“校史简介”,即晓庄师范学校的简历。它表彰了在1930年春牺牲的年轻革命家。这的确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现将全文介绍如下:
本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我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创建的,原名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建校初期,仅有很少的几间茅屋和13名学生,后逐渐扩大,开设了识字学堂、幼稚园以及小学,教育农民的子弟。
1927年3月北伐军进入南京后,我校学生在驻扎燕子矶的北伐军连队政治指导员的领导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捉拿土豪劣绅,举行过示威游行。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我们的党在校内建立了地下组织和党支部,刘季平、石俊二同志先后任书记,组织全校的教职员、学生进行英勇的斗争。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以及反帝反封建自由同盟支部。学生们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南京市内外广泛开展革命活动。
在郊外,我校学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晓庄剧社”“中心茶园”等活动,向农民进行革命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团结革命力量;同时,把从和平门至燕子矶一带有步枪的农民们编为“联村自卫团”,支持他们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市内,我校学生有组织地参加了反帝示威游行,在鼓楼、夫子庙等街头宣传革命,并积极声援下关和记洋行的工人为抗议英国、日本军舰的侵略而进行的罢工,与江西省红军反“围剿”斗争遥相呼应。党支部让姚爱兰、袁咨桐组织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栖霞山旅行,叶刚同志勇敢地在反动派的军队内部进行策反工作。
我校教职员、学生的英勇斗争,动摇了反动派的首都——南京的统治,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惧和敌视。为此,我校在1930年遭到了反动派的强行封闭,逮捕了30多名教职员和学生。党的优秀儿女——石俊、叶刚、姚爱兰、袁咨桐等11人[47]为了革命的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在刑场上他们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我校校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四、古庙学堂与“新村”
(一)敲钟人的故事
陶行知在上海租界时,给予其生活照顾的,是民族资本家史量才。史量才早年就创办日报——《申报》,对权势者摆开不受妥协的笔阵,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知名人士。自1931年春,陶行知在他的支持下,试办旨在以平易读物的形式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通信教育——“自然学园”。同时,用不同的笔名撰写评论时局的短文,投稿于《申报》“自由谈”专栏。这个“自由谈”里,同时期内也有鲁迅执笔的文章。鲁迅在许多笔名的掩蔽下,发表了一些独特的“杂文”,讽刺时弊,揭露国民党的卖国与腐败。
行知在1931年写的《大扫除》一诗的绪言里说:“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向《自由谈》投稿?’我说:‘我就是爱它那自由二字’。我见了《自由谈》,便联想到儿童的自由、妇女的自由、被压迫民众的自由、世界弱小民族的自由。我在这里要开自由之炮,破奴隶之城,缴奴隶主之械,解放奴隶之镣,不使人间再有奴隶,人人成为自由人。”[48]
与一贯辛辣,好似“匕首”的鲁迅的杂文相比较,总感觉到行知的评论,时而似寒峭的秋霜,时而又充满诙谐,犹如春风。他在这个时候的写作活动,不同于其他时期。此时他写了连载小说,在《申报》副刊上连续登载78回,其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小说的题目是《古庙敲钟录》,写的是某座古庙里敲钟人的故事。
事件一直没有平息,在被通缉的日子里,陶行知无奈只好停止公开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日子里他有兴致把往事的感怀用“讲故事”的形式寄托于笔端。这样一来,作者的观念倒可以相当坦率、雄辩地得到阐明。
这里要一字不漏地翻译全文当然并不可能。虽说小说反映了作者的观念,不过我认为那是在一种独特的气氛中,表白作者的内心情感。
试看这本“小说”的梗概[49]:
《古庙敲钟录》是一位敲钟工人随手所写的笔记,并不是一部有系统的著作……您可以说这是他的自传,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的生活史。
敲钟的钟儿,要照料和尚的生活。有一天,和尚与村里的年轻寡妇通奸,被村民们发现。和尚意外地被赶出了佛殿。于是,钟儿就考虑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商讨在佛殿里开办学堂,在镇上招聘先生。
各家代表拥挤地来到大殿上。代表是色色俱全。家人最多,大致是中农阶层,好像没有贫农,还有吸鸦片的老板。他们就菩萨而言,发生了议论,在佛殿里办学,用一位老太太的话来说,就是:“烧香的时候可以看见孙儿念书,可谓一带两便。”于是,决定让菩萨依旧不动,在佛殿里开办学堂。
从镇上招聘来的先生,对钟儿说了他准备在古庙学堂和这个小村庄里实践他的教育思想。那是一个“摘下社会和学校的篱笆,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的学堂;是一种“奉万物作宗师”的教育。先生为了进一步防止周围的土匪,保卫学校和村庄的安全,把以古庙学堂为首的全体村民武装起来,组织了自卫队。
朱先生论述:“你看看小孩被土匪撕票,东三省被日本占据,弱小民族被人压迫,凡是以社会为学校,奉小孩为上帝的人决不能袖手旁观。如果要教育,必定是最先培养保护小孩、国土与打倒强权的威力。”钟儿问道:“现在国家已到生死存亡关头,中华民族除军事之外,还应该受什么训练才能起死回生转危为安?”朱先生说:“教育是在与国难赛跑。依我看来,中华民族应该同时受六大训练才能渡过难关。这六大训练是:
①普遍的军事训练,使人人成为保国的健儿;
②普遍的生产训练,使人人成为造富的工人;
③普遍的科学训练,使人人能在劳力上劳心;
④普遍的识字训练,使人人获得传达思想的符号;
⑤普遍的民权训练,使人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人;
⑥普遍的生育训练,使人人到了生育的年龄可以生得少生得好,以再造未来更优良的民族。”
钟儿又说:“少生,国力不就减少了吗?”
朱先生看到招致中国农村临近崩溃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人口过剩。为此,首先必须节制生育,而且对于既成的事实,解决人口过剩的方法,就是充实军队。因而,他认为军队应转化为生产集团和地区社会自卫集团。南京政府从军事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来经办这个新集团,正是朱先生的希望。他说,把这个集团称之为“工学团”吧。古庙学堂已经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框框,孩子和村民,学习和劳动,还有自卫武装的集团,这就是古庙工学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