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 > 简论陶行知的办学思想1(第2页)

简论陶行知的办学思想1(第2页)

(6)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

(7)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

(8)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

(9)会烧饭菜,包括小锅饭、小锅面、小锅菜十味以上,并会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酱、腊肉等;

(10)会洗补衣服,12岁以前必须学会洗补、晒晾、拆浆衣服;

(11)会种园,包括种菜、种花、种树等;

(12)会布置,包括装饰、陈列、粉刷、洒扫等;

(13)会修理,包括会使用简单木工、竹工、泥水工、油漆工具等;

(14)会游泳,包括仰游、俯游等;

(15)会急救,包括医治小毛病、救溺、救触电、救煤气中毒等;

(16)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

7项高级常能是:

(1)会开汽车;(2)会打字;(3)会速记;(4)会接电;(5)会担任翻译;(6)会临时演讲;(7)会领导工作。

怎么学会这些常能?《育才学校手册》中都作了规定,有的是在有关学科中学习,如“会查字典”,规定小学四年级以前,在语文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有的是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如“会烧饭菜”,要求在聚餐、分餐、帮厨时学习。培养中小学生的常能,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常能训练,实际上是德智体的全面训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第二,学生从小接受常能训练,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将终生受益:第三,对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就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实际上为劳动就业作了准备,掌握了谋生的本领。

七、冲破旧的教育传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943年,陶行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创造宣言》。诗的开头说:“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他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他风趣地说:“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无一贡献了吗?”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他规定某个月为集体创造月,提出具体的创造目标:他规定1943年为创造年,亲自制订《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为了奖励有发明创造和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他制订《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并规定得奖的发明权、创作权、著作权归本人所有。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层层包缠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这些包头布一块一块地撕下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他认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做往往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他认为,中国的习惯是不许小孩子多说话。要允许他们提问题。他们有了言论自由,特别是有了说话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他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仍然不是鸟的家乡、鸟的世界。要把儿童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他认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设太紧,各种考试又多,“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儿童没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只有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才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上述五大解放,目的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少年儿童远未得到五大解放。现在还有不少学校只知向学生的大脑灌输知识,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只要他们多做作业,没有注意培养他们的常能;只要学生老实听话,不喜欢调皮的孩子,不允许他们多问;很少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学习视为苦事。这些阻碍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存在?很值得我们深思!

八、加强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动力”

陶行知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极力主张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并不认为常规管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所以,育才学校的规章制度很完备,如《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创造奖金办法》《育才二十三常能》等。有许多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例如,他给育才学校制订的公约包括:会场中、师生间、同学间、师生工友间、穿衣、饮食、居住、图书馆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条文。以“会场中”为例,共有19条,对集会提出了严格要求。现摘录一部分供读者参考:(1)一切集会,都要做到迅速、整齐、安静;(2)集合预备钟响,即把坐凳送到会场摆好;(3)分队长检查人数后,后来者即算迟到;(4)集合时,精神集中,注意口号,口令后即不得说话;(5)遇友来,注目点头,无声招呼;(6)开会前,休息时,邻座可以低声说话;(7)检点仪容;(8)轻步进出;(9)会未毕,不退;(10)离开会场,必得值日分队长允许;(11)不大声咳嗽、随地吐痰、瞌睡;(12)端正而坐;(13)不看书报;(14)有意见发表,先举手,得主席允许而后发言;(15)值日中队长和干事,负责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

以上规定既严格又合理,而且注重学生自己管自己。加强常规管理,不是死抠规章制度,而是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动力”。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他指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动需要培养、训练,不是放任自流。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培养“自动力”之后出现的可喜现象。例如育才学校的音乐指导委员会,委员都在重庆,每月只有一位委员来校指导几天,学生就能自动完成一个月的学习进度。这种自觉行动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应该是当今学校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以上所述,只是陶行知办学思想的一部分,其他如关心师生生活,实行民主办学,培养优良校风,注重校容建设等,都颇有特色,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1]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5期。本文资料来源:《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陶行知纪念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