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 > 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探析1(第2页)

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探析1(第2页)

要想成就人格健全的“人中人”“新国民”,陶行知认为,还需要学习文艺知识,因为文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文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内容。陶行知首先将戏剧放在文艺学习的第一位,他认为文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艺术的兴趣”,而戏剧有助于艺术兴趣的培养,所以他倡导“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89]1929年陶行知在晓庄学校成立“晓庄剧社”,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戏剧。1942年育才学校也成立了戏剧组,让学生学戏、演戏。其次,陶行知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如声学、视唱、练耳、键盘乐、唱歌、乐理、音乐欣赏等内容。抗战期间他还在育才学校成立了音乐组,让学生们练习合唱。再次,强调学习绘画。1939年育才学校成立绘画组,陶行知要求学生们学习素描、漫画、水彩、木刻、野外写生、画理、美术概论、广告画等内容。复次,倡导学习文学。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开展学习与研究,还成立了“鲁迅研究会”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开展读名著、诗歌朗诵等活动。此外,还要求学习舞蹈,学习西南民族舞蹈,一方面可以活跃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宣传抗战。

7。劳动知识

陶行知本着“使劳心者劳力”的宗旨,要求学习者主动学习生产劳动知识,学习劳动知识可以树立“手脑并用”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强健体魄,勤工助学。在学习劳动知识时,陶行知劝勉学习者要放下架子,深入劳动实践中。学会“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90]“学养鸡养蜂的,就要拜鸡、蜂做先生。”[91]生产劳动知识的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建议“男学生挑水烧饭,女学生倒马桶”。[92]同时,陶行知还要求学生在建校劳动中学习劳动本领,在校办农场中学习耕作知识,在公益劳动中学习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陶行知于1935年在《通不通》一文中,对劳动作了阐释:“我们所提倡的是‘在劳力上劳心,而不是寻常学校里的劳作’。在我所写的论文里,从来没有‘劳作’这个名词。我们是要大家参加社会生活里的劳动,而参加这种劳动的时候是要手脑并用。这种劳动,并不是在学校里设一门劳作课点缀点缀就算完事。”[93]可见,陶行知所言之劳动知识学习不是仅局限于学校的劳动课,而是横向到社会,纵向贯终生,要深入生产实践,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去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陶行知这一思想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致的。

四、内外必备的学习条件论

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由学习主体与客体构成,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学习主体费尽心血与精力,也将是事倍功半,或者是徒劳无功。陶行知十分关注学习条件的构建,他认为学习条件分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

(一)学习的内在条件

学习的内在条件主要是指学习主体的自身心理条件,即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学习者就具备和拥有了有益于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为主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创设了良好的内在条件。所以陶行知说:“欲使大多数人都来从事学习,非先懂得他们的心理不可,懂得了群众心理,然后才设法激励他们来学。”[94]在他眼里,学习的内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浓厚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强调:“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95]兴趣能使学习主体产生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像陶行知所言:“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96]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是学习的必备条件。所以陶行知十分注重调整学习内容,使之能诱起学习主体的兴趣,“要求其易懂而有趣味,使他们读了第一课就想读第二课,用他们自然的兴味来维持他们的恒心和努力。”[97]兴趣能帮助人克服困难,减轻疲劳,专注于学习。陶行知说:“兴趣能减少疲劳,增加努力,于工作至有影响。人于不合兴趣之事,不但不愿有以改良之,且每因循敷衍,不利于己,有损于事,不幸莫大焉。”[98]同时,陶行知还看到了兴趣与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试问没有得着做事的兴味,哪里会有前进的精神?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99]如此学习,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可见,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主体必备的重要心理条件。

2。专一的学习目标

学习主体要想事半功倍,学有大成,就必须拥有专一的目标。因为专一的目标,对学习者起着导向作用与激励功能。因此,陶行知要求学习者要专一不二,锁定目标,切勿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他说:“专心则精敛神萃,致力一途,不扰于物,易底于成。”[100]主要是由于目标专一,精神专注,就不会被周围他事所干扰,有利于全身心投放到学习中,持之以恒,“学习,学习,学习到人所不能,人所不及”,[101]最终学有所成。

3。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学习主体拥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或非智力因素。意志能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也能帮助人们排除智力活动中的困难与干扰,维持学习活动持续进行。[102]陶行知就特别重视学习意志的作用,他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千万不可“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103]学习是件苦事,必须有一种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毅力与精神,才能学有成效。他说:“穷苦和学问是好友,富贵和学问是仇敌。”[104]陶行知还引用郑板桥的《岩竹诗》来劝勉青年人要拥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05]学习就是要有这种“岩竹”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成功不罢休。这是学习主体应有的内在学习条件,也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为此,他还特意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来鞭策青年学子去发奋读书,持之以恒,告诫学子们要有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强意志与吃苦精神。

4。勤勉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学习者若没有一种吃苦、勤奋的学习习惯与精神,就很难取得预期学习效果。陶行知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引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来勉励青年人要勤奋,切勿懒惰。他说:“值年富力强之时代,作追欢买笑之生涯,自以为人生乐境,无逾于斯。斯人也,在官必偾其职,为工必荒其艺,经商必失其资,读书必废其学。盖人之经营缔造,全赖一心;心专于此,则力懈于彼。”[106]因为“人能习于勤,亦能习于惰。”[107]因此,陶行知要求青年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力创设最佳的内在环境与条件,“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108]潜心学业,立志成才。他认为,勤奋好学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内外因两方面,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外界氛围,他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109]陶行知竭力劝勉学习者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以确保学有成效,从而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5。虚心的学习态度

虚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治学传统,也是学习主体良好的内在学习心理条件。陶行知多次劝勉青年人“必须虚心,学而不厌”。[110]为了号召更多的人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陶行知还特意写了一节《虚心求学》来动员人们要永远保持虚心好学的心理与态度。因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才能不以已有的知识与思想为满足,不断学习,广采博学,最终获取更多更大的学问。他说:“虚心则成见消除,不为物蔽,休休相容,惟真理之是求。”[111]保持虚心的态度,就是要善于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小孩。“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能算作真正谦虚的人。”[112]只有善于保持虚心态度,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陶行知于1946年在《虚心·学习·贡献》一文中呼吁:“虚心,虚心,虚心服从人民,服务人民;学习,学习,学习到人所不能,人所不及;贡献,贡献,贡献于文化为公,天下为公。”[113]

(二)学习的外在条件

学习的外在条件对学习主体从事学习活动具有一定影响,陶行知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十分关注学习主体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他把学习者比作植物,“他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能长大,抽条,发叶,开花,结果。”[114]说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条件的。陶行知认为,有利于人们学习的外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

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而且能调动人的学习热情,提高人的学习效率。陶行知认为,作为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选择校址时要考虑:“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量度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维,以引起我们自新不已的精神。”[115]根据这些原则,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学校时,就几经考察,选定了南京市郊区风景秀丽的劳山脚下,群山环抱,树木林立,乡村美景与学校校舍融为一体,成为学子们理想的学习场所。抗战期间,为了创设育才学校,陶行知爬山越岭终于找到了“山岭环抱”,“气宇宽大”,“风景壮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地上干爽”[116]的地方作校址。在风光如此秀丽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一定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设备条件

除了自然环境外,陶行知强调学习所必需的建筑、设备、工具等,均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外在条件。只有设备条件充足,才有利于学习者去积极求学。他说,学习主体“有相当之设备,才能发相当之精神”。[117]如果设备条件不足,“虽有良师贤弟子,奈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何!”[118]设备条件还包括建筑物,他认为作为学习的理想场所,必须要有“美观实用”的建筑,“光线充足”的教室,宽敞高大的礼堂,平坦实用的运动场等条件。[119]此外,还需要有学习的必要“工具”,“要做哪种学问,就需用哪种学问必需的工具。”[120]这里的“工具”主要是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生物标本等。这些均是学习所必备的外在物质条件。

3。人际环境

中国古代墨子就讲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民间俗语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均是强调学习者是受外部人际环境影响的,因此陶行知就主张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他说:“教师与学生彼此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亲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121]在他看来,“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122]陶行知还特意论述了志同道合的学习主体聚在一起学习的益处。

独学寡闻,千虑一失,集会琢磨,厥利有三:一、可以交换知识也。盖集众人之才力经验,共研所学,则切磋观摩,互资考鉴,学理因辨难而大明,知识以互易而愈广矣。二、彼此可以鼓励也。学理深邃,则玄妙难明;事业恢宏,则困阻恒多。畏难者见而步却,虑失者当之心灰。苟集会攻研,则彼此激励,中阻无碍矣。三、可以互益兴趣也。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然离群独立,索然寡观,困难偶及,兴阻中途。苟集会研究,则彼此激励,兴味时增,无此弊矣。[123]

陶行知从交流知识、相互激励、互益兴趣三方面精辟地论述了群体学习的益处。群体学习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力:“一是同学的切磋,二是教员的指导。”[124]在周围同学和教师的感染与影响下,再懒惰的学习者也要去学习。因为“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125]可见,一个人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人好学的同学群体,能极大地推动与促进学习者去努力、去进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