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 > 由此引发的思考 老师让我们重视解读文本(第1页)

由此引发的思考 老师让我们重视解读文本(第1页)

由此引发的思考:老师,让我们重视解读文本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然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还是很普遍,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来套用,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

解读文本真的这么重要吗?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说明问题。

教学《落花生》一文,几位上课教师同样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

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死板。

一位教师有意引导:“现在时代变了,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要向苹果、桃子、石榴学习,敢于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偏颇。

一位老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似是而非。

另一位老师不忙着下结论,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20世纪初叶,国家正处于一个极为动**的年代,国家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各类有用的人才,而当时的许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公子少爷们天天醉酒欢歌,置国难于不顾。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地学点本领,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做个有用的人。这时,这位老师才不慌不忙总结: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

简单的例子却足以说明:如果没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那么在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独特体验了,教师却无法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那么,解读文本时究竟需要注意些什么?或者说,注意些什么自己的解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呢?

1。“曹冲当时为什么不用这些方法呢?”——防止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要追求“深入浅出”,但绝对要防止“肤浅”。

有老师上《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老师表扬:“你真聪明,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一个学生说:“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老师非常高兴,对学生说:“你更聪明。”还有一个学生说:“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老师欣喜异常,对学生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老师未必是“聪明”的老师,因为他对文本的解读已经降到了学生的水准。因为他对文本肤浅的解读,导致了这堂课失去了一次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高峰的绝佳机会,这样的机会把握住了,课堂将会充满智慧的味道。如下: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

(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哎?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吗?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评价启发)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研读)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