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 > 关于改变结尾的另一次教学实践母爱教学实录及思考(第1页)

关于改变结尾的另一次教学实践母爱教学实录及思考(第1页)

关于改变结尾的另一次教学实践——《母爱》教学实录及思考

杭州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一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中,选取了《读者》上的一篇短文《猫与战争》作为“课文”来教。

活动过后,大家对这堂课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议论的焦点不在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在于:选用课外的一篇文章来上,并且隐去课文中的某些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推测,这样的尝试是否有必要。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认为不必要的老师似乎占大多数。他们认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所要着力的,是教教材上的范文,而我们国家的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在孩子拿到书本那一刻起就完整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将学生已知的内容故意隐去,再让学生来猜,纯粹是多此一举。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我以为忽略了两点;第一,教材是会发展、变化的。诚然,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没有“或在文本中留出空白,或将文本删去结尾”的文本呈现形式,但是,我相信,这种“不完满”的文本呈现方式,教材编写者在发展和完善教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考虑,因为这种文本呈现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天然地具有某些优势。这一点,我将在《母爱》这一文本的教学中加以说明。第二,适当引进课外的文章进行教学,是一个语文老师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所应作出的努力。

我觉得值得讨论的是“哪一类文章适合‘留白’?如何‘留白’?‘留白’以后如何教学?”等这些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尽管下面这个教学设计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我可以保证,我是带着这些问题来设计的。

课文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而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沙漠里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军车停了下来。老牛沉默着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样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这样对峙着,运水车不能前进。性急的司机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去。

教学设计

注:本设计主要呈现“教师的组织语、引导语”和学生的“预想回答”,希望这种呈现方式能更清晰、完整地向你呈现笔者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略)

1。看拼音写词语。

2。自读课文,纠正词语。(学生所拿到的文章是不完整的隐去结尾的文章)

3。另类听写,巩固词语。

4。通读课文,争取读通读顺。

二、隐去结局,使文本具有意义层次的多向度

师:同学们,不同的文章让我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文章让我们高兴,高兴到手舞足蹈;有的文章让我们感动,感动到热泪盈眶;有的文章让我们忧虑,忧虑到茶饭不思,等等,那么,这篇文章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读了之后,你高兴了吗,悲伤了吗,痛苦了吗,忧虑了吗,愤恨了吗,同情了吗,生气了吗,感动了吗,惊讶了吗,抑或其他,还是这些感情都有?请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学生所拿到的文章是不完整的隐去结尾的文章)

[预想教学片段]

生1:我很惊讶。因为文章上说:“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这么一点点水却有这么多用途,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师:那就请你把文章的第一段读一读,读出你的惊讶。

生:(读)

师:(拿出三斤瓶装矿泉水)同学们,这瓶里的水就有三斤,三斤水就是这样一瓶水,请你们联系自己日常的用水情况,再读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说说你的感想。

生:老师,这么一点水,洗件衣服都不够,可那里的人,三斤水却用来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喂牲口……

生:老师,这一瓶水,倒出来可能半脸盆都不到,我早上洗个脸也不够,可那里的人却用来做这么多事……

生:我读了之后很感动,因为送水的战士宁愿被处罚,也要把水送给牛喝,因为他知道,这头牛实在太渴了。

生:我同情那头老牛,那头老牛瘦骨嶙峋,渴得忍无可忍后,去拦送水车,却被自己的主人狠狠地鞭打。

师:是啊,这头拦车要水的老牛确实值得同情,它的一点最起码的生存需要,除了经受了主人的鞭笞,还经受了哪些不平的待遇?

生:战士呵斥驱赶它。

生:司机想点火恐吓它。

……

【文章的结论或主旨的完整呈现容易使学生一览无遗之后,难以产生多元的体验和意义建构。《母爱》这篇文章,当结尾被隐去,并经过教师的有意设计,主题向度就变得很不确定,文章似乎想说明我国西部非常缺水,因而我们平时要注意节约用水;似乎想表达动物和人一样,有着生存的基本需求,善待动物应该成为我们人类的共识;又似乎在赞美送水小战士的关爱之心,因为他面对倔强的拦路索水的老牛,在可能被严厉处分的情况下,将三斤水送到牛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天然地进行着个性化解读。】

三、选择结局,让学生在选择中“建构”与“创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了许多感受。但是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你们看出来了吗?

师:确实很难把握,这不怪你们,因为蒋老师没有把结尾打印出来。下面有4个结尾,请你读一读,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不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

可能性结尾1: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急于喝放在它面前的水,而是走到一边唤来了同伴,一起分享。(“博爱说”)

可能性结尾2:“老牛仰天长哞,一滴水也没有喝,而是慢慢踱走了,它想通过这种方式警示人们:动物也有生存的需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警示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