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是一门什么非常强的学科 > 第九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第1页)

第九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第1页)

第九章教育行动研究法

第一节教育行动研究法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模式。教育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克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弊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行性强。这种方法不一定需要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便于掌握与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欢迎,这种方法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促使中小学教育研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是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教育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方法;在动态环境下立即(或较短时间内)显示作用和效能的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和一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并具有合作性

行动研究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一线教师要从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行动、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并调整行动、评价结果,一直到应用研究成果,整个过程都是教师独立完成的。

开展教育科研,教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那种只把教师当作提供论证数据的测试者,把实验学校或实验班作为采集数据的资料库的做法屡见不鲜。这种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的做法,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用于教学实践;另一种是教师积极性受挫,对科研成果不感兴趣。

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发展—传播”,由教育研究产生理论,理论被应用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其结果是编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龄阶段学习者学习的“产品”,如一套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这些“产品”通过培训传授给广大教师,使他们接受并使用这套“产品”,严格遵循大纲、教材开展教学,在这里,中小学教师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而行动研究以“参与—合作—行动”为基本模式,倡导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工作者和其他教师的合作,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活动情境,取得最佳的实际教育效果。

当然,为了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参与。相反,它提倡专家学者参与行动研究,以扬长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反思自己的实践。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是给教师当好顾问,从科研方法上给予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深入实际,并直接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充分沟通、反复磨合,包括共同讨论、评课、写教案、相互听课、写教学日记等,从而在教学改革的目标、教与学的理解、具体实施方案上达成一致,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有重大意义。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

2。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研究问题具有多样性

(1)直接性。研究问题来自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他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特殊性。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限于本校或某个教学班,属于某个学校的校情或班情问题,表现出较多的本地特征,不具普遍性。这就要求人们在评价其研究成果时,在适用范围上要慎重,应多加分析,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克服主观武断。

(3)微观性。研究的对象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微观问题。问题的范围较小,结构较简单,相关因素较少。行动研究注重做,追求一点一滴的实在的进步。

3。行动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本职工作

与旨在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研究和了解现状、提供参考建议的调查研究不同,行动研究务求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它要求将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

当然,行动研究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它仅满足于此,而不对已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行动研究既然是一种研究,必然要对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4。行动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

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专业人员亦须深入教育和课堂教学实际,与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者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行动研究的结合策略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行动研究的过程具有情景性、系统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行动研究旨在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调整行动,又不断地通过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来监视这种调整的效果,以便基于这些反馈来对教学做出进一步的调整,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而不只是留待以后在某种场合下再付诸实施。

系统性表现为行动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动态发展的过程。

行动研究的计划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因是行动研究过程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不能简单地、集中地表现出计划与结果之间的必然的线性关系。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依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实施计划,也可以修改总体计划,甚至还可以更改研究课题。

6。行动研究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行动研究没有某种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从已有的各种研究方法中灵活选择有关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专项内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动研究中加以应用。随着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观察技术、实验技术、资料分析技术都可以采用。

7。行动研究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研究者会不断地、自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调整方案,进行实际干预,随时监控干预的效果,进而针对更多的、更深层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索,就像滚雪球一样逐渐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有人用三句话概括行动研究的特点,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三大基本特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