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是一门什么非常强的学科 > 第二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的操作程序(第1页)

第二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的操作程序(第1页)

第二节教育个案研究法的操作程序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个案研究实施的具体程序有所不同。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个案研究首先要识别与确定研究对象;然后是通过各种方法或渠道收集已确定的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再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资料的整合,并做出合乎逻辑的诊断;然后是实施矫治或调整;最后是跟踪研究或随访。[14]

罗伯特·K。殷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个案研究的实施程序:确定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撰写个案研究报告。另外一些学者立足于教育研究视角,提出个案研究法的程序,首先要确定个案,对个案的现状进行评定,收集个案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对个案进行补救、矫正与发展指导,再进行追踪研究,最后是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在众多关于个案研究实践步骤的讨论中,约翰·罗森堡(J)和帕齐米·耶茨(PatsyM。Yates)的讨论是相对比较详尽完整的。他们认为,个案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主题和理论基础的确定、研究个案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收集数据方法的确定、数据分析方法的确定、通过预先设定的分析过滤器对已分析的数据进行完善、使用矩阵将数据简化为可管理的模块和概念组、得出结论并撰写个案报告。同时,他们还提出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呈现。[15]下面将结合本章案例“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对约翰·罗森堡和帕齐米·耶茨关于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展开具体的介绍。

一、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和提出

开始个案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教育研究的问题大多数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并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题的性质加以考虑。第一,价值性原则,即研究问题是否在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有价值。第二,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问题是否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第三,可行性原则,即研究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等。个案研究比较适合研究那些需要探求原因、改善模式的问题。如陈向明在“关于我国中部农村儿童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中指出,已有的研究中“定量的方法不能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没用再现辍学学生和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方式”“没有对辍学的具体情节和过程进行探讨”。

其次,研究问题的内容应该以研究课题也就是研究题目的形式具体明确地反映出来。研究题目应该简单具体地展示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状况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对小学高年级偏科学生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

(二)研究主题和理论基础的确定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个案研究都是在数据收集之前进行文献回顾的,但是对研究背景的理解的确是个案研究的关键步骤。基本主题和理论的确定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功能视角下的普通话儿童3岁前语言发展个案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功能”理论,研究主题为“语言发展”[16]。再如“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确立其理论基础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主题包括“成人学习”和“个性发展”[17]。

(三)个案的确定

个案及其背景以及感兴趣现象的确定可能是个案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界限限定个案,个案研究会变成一堆无法处理的数据[18]。这一步对第一步中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是对第一步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这一步骤,研究者更加明确个案及其背景以及感兴趣的现象。

(四)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个案研究中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可以是各种质的结合,也可以是各种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还可以是质和量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的结合。如例一的研究包括了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问卷等研究方法。关于组织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问题,文件回顾被视为潜在的数据来源,而关于消费者对支持性环境感受的研究问题则更适合通过问卷和深入访谈来获得。多重方法的使用被认为是促进个案研究严谨性的一项关键活动。

(五)数据分析方法的确定

为了保证方法的严谨性,数据分析方法必须与收集方法保持一致。例如一般文件、访谈和目标群体数据应该按主题进行分析,问卷的数据则进行统计分析。

(六)得出结论并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一旦经过上述数据处理过程,这些数据就可以被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并为个案描述中结论的得出提供基础。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讨所研究对象中的本质规律,这一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概念形成”的过程。最后,个案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的产物,类似于研究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有时为了解释得清楚,个案研究报告部分会分步进行。

二、个案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个案的选择

个案选择可以依据很多标准。有研究者认为,个案选择要考虑所选的个案是否容易获得。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论方面考虑,个案选择不应依据个案的代表性,而应依据个案的说明性。还有研究者认为,个案选择最重要的标准是保证能从所选择的个案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如从目标客户群中选择能提供丰富信息的客户[19]。对于多重个案研究来说,个案的选择应确保每个个案,或者预测类似的结果,或者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要有可预测的理由。

迈克尔·巴顿(MichaelPatton)将研究者选择个案的过程称为目的取样。其目的取样的目标是选取关键信息员,即能提供丰富信息且尊重研究者目的的人。迈克尔·巴顿总结了15种选择策略,乔伊斯·高尔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个案的策略,包括极端个案、集中性、典型个案、最大变化、分层、同类、目的性随机;第二类为反映概念基本原理的策略,包括关键个案、基于理论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证实或驳斥个案、标准、政治上重要的个案;第三类为突然出现的策略,包括机会主义、滚雪球;第四类为缺乏基本原理的策略,包括便捷性。每种策略的具体解释见表8-2。

表8-2个案研究中所使用的目的性取样策略

(续表)

(二)个案研究的数据收集

1。个案的背景资料及现状评定

个案资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就个体个案研究而言,其内容包括:①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所在学校等;②个体身体健康资料;③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资料,如母亲妊娠、生产情况、发育情况、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成绩、作业等;④个体家庭背景资料,如父母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家庭重大事件等;⑤个体当前问题,如当前主要表现、缺陷障碍或者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个案的评定要全面,对突出问题要有专门的测量与评定,以正确认识个案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所处的水平等。

2。个案资料的来源

收集个案资料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来自对个案本身的观察、调查,或者由个案自己提供,也可以来自与个案相关的人或者机构。收集的这些个案资料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主体和客体资料,前者是指研究对象的自传日记、写给别人的信件、著作等,后者是指个人档案,社团或者学校、机关的记录、照片、录音(像)、登记表格,以及同学、同事提供的证明材料。

3。数据收集的方式

数据收集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准备步骤。个案研究中的数据既可以通过量的方法收集,也可以通过质的方法收集,或者是通过质和量两种方法的结合进行收集。所有的个案研究都包括广泛的数据收集,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类型的数据,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并对研究现象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其中,直接观察法、文件回顾和访谈法三种方法被认为是个案研究最全面、最可靠的方法[2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