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的具体举措 > 四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第1页)

四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第1页)

四、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

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型人才是创新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教育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关键环节。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来看,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备要素,课程教材和教师教育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大基本保障,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依赖于课堂文化、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变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因素。如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民族兴衰。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其中又把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措施。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已成为我国当今的重要战略之一。

创新型国家依赖于教育创新。2000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深刻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创新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明确指出,教育的发展对“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起重要作用。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工作很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153]可见,教育创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素质教育思想必定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1。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育思想,其核心为创新素质的培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决定》中指出,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全党、全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作为教育思想与模式的重大突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素质教育应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而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十分必要,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创新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因为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国家强盛之本。只有国民创新素质提高,涌现大批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化。《决定》中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就充分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2。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创新型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新型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通常采用以下五个特点加以衡量:①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征;②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③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被称为灵感;④在思维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⑤在思维形式上,创造性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创造性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有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②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③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④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如勤奋、动力特征;⑤良好的习惯。

在创新活动中,人们不仅展示了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创造性人格。因此,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智育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从而有助于其他素质的提高;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育注重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等活动。结合创新人才的内涵——“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十分契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赖于智育工作的开展,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则是德、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3。以创新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创建创新型校园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创建创新型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课堂文化、学校文化等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个性特征等。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心灵,变革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清知识来自创造、重在应用的道理。因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民主、宽松的课堂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中的课堂文化,更多地强调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并不是主体,而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客观对象。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态度是尊重与遵从的,缺乏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这种教育理念和课堂文化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课堂文化,则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允许并积极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犯的错误,坚持多元视角,关照不同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完成创造性学习。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文化依托于学校文化,只有学校拥有一个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进行创新教育。营造创新型的学校文化有多种途径。例如,开设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和创新素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自身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其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总的来说,学校要构建出彰显学校特色、全体成员一致认同的教育价值观,并使这种教育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操行和行为习惯等,从而有利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国家强盛之本。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前提开展创新教育,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来看,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为了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树立基于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精神的培养源于不断地创新实践与反思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创新源于对实践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是人类对于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创造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通过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凭借实践得来的经验和手段,人们的认识才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更新。

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包括不满足已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等,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向书本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等。意识以物质为基础,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知识意义、内涵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逐渐提高。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自信和勇气得以不断提高,并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2。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是创新能力养成的必由之路。

(1)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实践性是知识的根本属性。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通过实践来形成并在实践当中来体现的,具有典型的实践特性。因此,实践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知识的意义、内涵、作用等才能够被清晰准确地掌握,学生才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能力。当然,一次实践活动并不能保证对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知识转化为能力往往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多年来,“高分低能”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发展。树立实践教育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去体会创新态度、意志、精神和情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是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渠道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知识以及理论的意义和内涵,才能科学识别知识和理论的真伪,才能把握知识作用的发挥机制;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培养个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实践,在全面掌握知识理论、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够超越现实表象,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创新的基础是对多学科知识技能的创造性综合应用,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精尖的专业基础,而实践是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

(3)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要环节

人类的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与第一次飞跃相比,第二次飞跃是为了实现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和实践的要求,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人类的认识过程来看,第二次飞跃的实质是人类在对客观现实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认识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对已有认识的统合、对认识成果的验证及创造性使用,也常常会涌现出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实践过程。人类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反思推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产生,而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思想、方法、知识等逐步得到验证,逐渐转化为创新能力。

(三)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要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