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 第二节 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大转变(第1页)

第二节 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大转变(第1页)

第二节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大转变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人类进入冷战后的新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就酝酿着新的教育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达到了**,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两种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两种转变突出了知识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本身必须改革和发展。邓小平于1983年国庆节前夕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响亮地提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199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央这一系列决策和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到2000年,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初步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指标。

1983年秋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这一题词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大发展是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能够在短短1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是靠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乡镇、村都成了办学的主体。现在看来,把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应该明确这里的地方是指省、市、县级政府,把责任交给乡镇和村是不恰当的。近几年来,农村费改税以后,乡镇,特别是村,已经没有能力负担基础教育的任务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还是应当由国家来负担。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末的体制改革彻底解决了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中央各部委办的学校,除极少数外,一律交给教育部或省、市、自治区政府管理;教育部直属院校也尽可能和地方共建。学校内部也进行了各种改革,扩大了办学的自主权。这些改革调动了地方办学和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冲击了原有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一些新的传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在教育观念上给人们触动最大的是素质教育的推行。早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万里就提出“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必须改革”[9]。他说:“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10]他具体地分析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说:“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11]由于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高等教育提供的学额有限,再加上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轻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此,国家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张。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

关于“素质教育”,教育界有许多争论。教育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缺乏理论依据。有人说,素质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遗传素质,难以在后天培养;有人说,素质是中性的,有好的素质,有坏的素质,笼统地讲素质教育不好理解;有人问,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什么关系?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是不是用素质教育代替教育方针?在学校工作的校长和教师更关心的是提倡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考试能力是不是也是一种素质?他们对“转轨”两个字特别反感,提出,难道我们过去的工作都做错了?1999年6月12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决定》对素质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12]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地都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推进素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这里涉及教育制度问题和教育观念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的矛盾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资源的不足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读好学校的书,但我国高中教育尚未普及,高等教育的学额有限,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只达到毛入学率15%的水平,大多数青年没有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为了升学,考试的竞争、择校的竞争就出现了。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要推行素质教育是很困难的。

其次,考试制度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初中升高中需要考试,俗称“中考”;高中升入高等学校需要考试,俗称“高考”。中考、高考决定了青年的命运,应付考试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学生都回避不了的,每一个学生从上学开始就陷入紧张的竞争之中。因此,考试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就难以顺利地推行。而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最困难的,而且它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才需要运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

再次,评价制度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社会上,特别是地方政府评价学校的标准仍然只有一个:升学率。升学率是硬指标,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如果一个学校升学率不高,不仅要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的批评,而且要被社会歧视,遭到家长的唾弃。

最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素质教育涉及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等一系列观念问题。教育观念不正确,就难以推行素质教育。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是不是考上大学的才是人才?是不是单纯以考试成绩来定质量?是教会学生学习,还是把现存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些教育观念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教育有关。正如万里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的,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也就说不上是高素质的人才。

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讨论

教育观念转变的另一个比较大的讨论是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这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强**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命题又被提了出来。在我国,第一次看到把学生称为“教育的主体”的提法,是在李子卓、赵玮等翻译的苏联巴拉诺夫、沃莉科娃、斯拉斯捷宁等编的《教育学》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976年,我国翻译出版于1979年。书中第六章的标题就是“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笔者和黄济教授在编写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中,采纳了他们的观点,在第四章“教育的对象——儿童”中专门写了一节——“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该书出版之前,为了阐明这个观点,笔者在《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上用同样的标题发表了文章,专门阐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反对者认为,任何事物只能有一个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针对这种意见,我在《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文中又一次阐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并且说明“教师主导作用”一词是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先导、引导作用,并无主体的含义。[13]这就引起了更大的争论。于是我在1991年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瞿葆奎教授之约,又写了《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文。该文没有简单地论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是从教育过程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育影响)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14]20世纪90年代,这个问题的争论似乎平息下来了,基层学校的教师也都接受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还开展了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师道尊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任务就是灌输固定的、僵化的知识,教育方法是经院式的,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用讨论,更不能怀疑。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思想僵化、“唯书”“唯上”的人。今天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把学生放到教育的主体地位,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主地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上。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把教育推向市场,实行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开始兴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参加讨论的除教育界的学者外,还有经济学家、企业家。讨论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产业,是生产知识、生产科技、生产人才(人力资本)的产业,应该把教育推向市场。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等教育,应积极建立教育产业。这样可以解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困难,扩大办学规模,满足广大群众求学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提出,现在银行里个人的储蓄很多,人们的第一消费意愿是教育,建立教育市场,可以扩大内需,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劳务,是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学生或者家长是消费者,所以上学就要交学费。把教育推向市场,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办学效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