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教育论坛期刊 > 怎样成为一流的教育家1(第2页)

怎样成为一流的教育家1(第2页)

陶行知一生开展了七大教育运动,一是发动平民教育运动,二是推行乡村教育运动,三是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四是发起国难教育运动,五是投身战时教育运动,六是从事全面教育运动,七是倡导民主教育运动。

作传世之言

主持人周洪宇:欲成为“一流的教育家”,仅建显赫之功还不够,还要作传世之言。陶行知会通古今,学贯中西,述而且作。他主要留下了哪些“传世之言”呢?

陈竞蓉:陶行知既反对“沿袭陈法”,又反对“移形他国”,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六大理论。

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其三大基本原理。陶行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将学校教育的范畴横向延伸,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最外延,主张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整个生活作为教育,强调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反对脱离生活实际。

二是民主教育理论。反对教育脱离大众,仅为少数统治者服务,坚持教育必须属于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幸福。倡导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三是全民教育理论。针对国弱民贫的现实,陶行知提出了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治愚与治穷相结合的全民教育理论。他曾说“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四是全面教育理论。教育要培养的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要“心、手、脑”并用,真、善、美合一。全面教育是针对教育对象个体而言,属微观层面。

五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贯穿人生的始终,主张不同阶段的教育应从纵的方面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系列。

六是创造教育理论。在20世纪初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陶行知就提倡做“创造的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又先后发表《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和《创造年献诗》等,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树崇高之德

主持人周洪宇总结:大家刚才从立志、立功、立言这三个角度,对陶行知作为中国的一流教育家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客观中肯的评价。陶行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流的教育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在于他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他不断进取、开拓创造的内在动力。

陶行知身上具有优良的品质,一是诚实,他不仅待人真诚,而且做事笃实。二是无私,他信奉孙中山的“大公无私”,不计个人之得失,不营个人之私利。三是自信,没有自信,就会“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会“埋没了一生”;有了自信,就会“放大胆量,单枪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四是刚毅,主要表现在他的“大丈夫精神”上,“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

在陶行知身上,激**着五种伟大的精神。

一是博爱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爱国精神上,他认为“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必须爱民,由此他爱学生、爱平民、爱工人,“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从爱国爱民出发,他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他更爱“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由此他成为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二是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献身精神的生动体现。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不顾劳累,奔波海外,宣传抗日,争取国际支援。回国后又不顾危险,抨击国民党政权专制独裁,呼吁和平,为中国的民族命运、民主进步和教育改革付出了毕生精力。

三是求真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为人与教人的终极旨趣。他一生,求真、善、美,反假、恶、丑,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重真才实能,不浪得虚名。在教育上,他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等真功夫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而提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

四是务实精神。他实事求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根据中国教育的实际,适时地提出并实施的七大教育运动,即是体现。

五是创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从国情出发,从实践着手,创造了一整套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他开拓性地创办了一批内容与形式全新、多层次、多轨制、多形式的幼儿园、中小学、师范学校、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他从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和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中国教育创造了一批新的典型;他不仅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探获了一条新路,而且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开拓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既志存高远,又求真务实;既总揽全局,又细处入手;既德正学高,又自强弘毅;既富有创见,又勤于实践;既善于借鉴,又勇于创造;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简言之,既立志立德,又立功立言,方才可能成为一流的教育家。

[1]本文系《中国教育报》记者杨桂青的约稿,刊发于2008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