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方法 > 第二章 国内(第4页)

第二章 国内(第4页)

《学记》云:“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施教相互推动,做教师的,应该一面教学一面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2)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即是课内外相结合、劳逸相结合。《学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正课学习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如果善于学习,就应该在上课时专心研习,休息时则尽情玩耍,放松身心。即“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现代教育学证明,课外活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记》在两千年前就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精辟地阐述了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知识与休息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豫时孙摩原则

豫时孙摩是《学记》总结了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学生的坏思想、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采取预防措施,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纠正,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即使勤苦努力,也很难成功。

“孙”是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如果“杂施而不孙”,教学会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师友之间要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是,择友必须要慎重,如果结交不正派的朋友,效果恰得其反,“燕朋逆师,燕辟废学”。

4)启发诱导原则

《学记》继承发展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但又不要硬牵着学生鼻子走;对学生严格要求,又不强制压抑;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思考。

启发诱导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5)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使其发扬光大;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和改正。

“长善救失”要求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过失,或贪多不求甚解,或读书少知识面太窄,或见异思迁,或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造成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此外,《学记》还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法,如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等,同时,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照本宣科、呆读死记、满堂灌、赶进度、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消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学记》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书中有关教师修养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总之,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学的形成,以教师为专门职业的私塾出现。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著名的教育家在办私学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并实践了一些有关教师修养的问题。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教师修养的形成时期。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产生、兴盛和衰败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原则和规范。教师修养在封建社会道德的框架内继续发展,也有所革新,历代鸿儒和教育家不仅丰富了教师修养的内容,而且还躬身践行。

(一)首任太学“院长”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建立太学院,董仲舒为首任“院长”。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将先秦儒学改造为汉朝新儒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认为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并把“置明师”作为重要条件,在教师应该如何施教、如何治学和如何修身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师德高尚,以身作则

董仲舒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师必须品德高尚,对自身严格要求,“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45]。即善于施教的教师既要完善自己的道德,又要谨慎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既有知识,又有德行,善于感化学生修养治世。

2。讲究教学艺术

在教育学生时,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通‘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46];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3。意志坚定,刻苦钻研

董仲舒认为,一个人治学和进德,全凭自己主观努力。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智)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47]董仲舒主张“强勉学问”“强勉行道”,是要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按照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去修身养性。但是,他强调进德修业要靠主观努力、勤奋刻苦、脚踏实地,而且要持之以恒,符合学习规律。

教师学习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要在教学中积极实践。他曾举例说:“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48]

4。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董仲舒认为,教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49]。就是说,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能不懂装懂,不知道的就请教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

董仲舒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50]只有心志专一,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51]即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