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方法 > 第二章 国内(第3页)

第二章 国内(第3页)

一是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教学要坚持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的思想,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36]。孟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确定一个正确的标准:“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37]标准确定之后,就一定要依标准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变,尤其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笨拙而降低或放弃标准;同时还要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二是脚踏实地,专心有恒。孟子认为,学习是否踏实、专心直接影响学习结果的好坏。他反对那种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主张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然后再继续深入,逐步达到目标。孟子曾以“掘井”作譬喻,教人做事不要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38]成功贵在持之以恒,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它既指教师教导持之以恒,也指学生学习持之以恒,师生都能够做到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四)荀子——尊师重教,威严可敬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39]荀子把教师作为治理国家、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并把是否尊重教师作为衡量国家兴衰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40]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做教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师术有四,博习不与

荀子认为教师除了学识渊博之外,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师术有四”[41]:一是“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即教师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是“耆(六十岁)艾(五十岁)而信,可以为师”,即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即教师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背师道;四是“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2。学贵有恒,重视实践

对于教师修养,荀子要求教师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不断提高自己。荀子用骐骥和驽马竞走千里的生动事例说明事在人为、持之以恒的道理,劝诫教师要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他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2]荀子认为,“学贵有恒”实际上是一个积累学习的过程,他指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3]。这就是强**师修养要从点滴积累。他还特别强调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修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44]。

3。鼓励创新,超越教师

关于师生关系,荀子有更精辟的见解。他在《劝学》篇中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著名论断,鼓励学生创新、并最终超过自己的老师。李斯、韩非等学生的学问皆有很大的创新发展,正是根基于荀子独特的育人观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荀子把天、地、君、亲、师并提,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学生要像臣下服从君王,儿子服从父亲那样绝对服从老师,做到“师云亦云”,这是错误的,不足取的。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荀子的上述思想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等方面对教师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学记》——教师的必读之书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论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的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文字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是对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认为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其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执政者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并倡导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学记》概括教师应具备以下修养:

1。教师应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

《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要“为长”“为君”必须先能为师,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增进。

2。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知识修养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意思是说单靠死记硬背一些零碎的知识,然后照本宣科,不能算是个好教师。教师应该学识渊博、专业精深,这样才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提问,然后调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纯熟的技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

除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外,《学记》还要求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学操缦”(学音乐)、“学博依”(学文学)、“学杂服”(品德养成)、“兴其艺”(增长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他们深入地研究学习。

3。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学记》中对教师语言的具体要求是:“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完善,举例不多却很能说明问题。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是否精简完善、富有深刻的道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跟着老师去自觉学习,可见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教师要避免教学行为的五大弊端

《学记》总结了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照本宣科。

二曰“多其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只从教师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五大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后果。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5。教师要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即教师必须熟知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成败的根本原由所在,同时,教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有如下几条:

1)教学相长原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