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既包括方面的陶冶和锻炼 > 第二章 国内02(第1页)

第二章 国内02(第1页)

第二章国内教师修养02

4。教学原则和方法

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一,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儒家的一个传统教学方法,但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却是朱熹。在注释《论语》“下学而上达”时说:“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61]此外,朱熹认为为学进德“不可求欲速之功”[62],而应当“学以渐而至”“积少成多”。那么,如何实施循序渐进法呢?朱熹认为,应该“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63]。即教育者应该由近至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下学至上达,依序施教。朱熹断言,只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德教方法,即使是材质愚钝之人,也可成才。

第二,启发诱导。朱熹继承了孔子和《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疑问,教师引而导之,最终达到春风化雨的功效。朱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要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大道理,这样才能开阔思路,触类旁通。二是教师教学要少而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教师教学要发人深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就意味着学生的进步越快、越大。“读书无疑者,须教者疑”[64],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博学与专精结合。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他以盖房子为例,说明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他强调的博与专是主张在博学基础上的专精,以专精统御博学,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朱熹本人就是博览众学、专一精深的大学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作为宋朝著名的诗人、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

第四,温故知新。朱熹继承了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主张,并且又对“温故知新”做了新的发展。朱熹说:“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65]“温故”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朱熹把“温故知新”当作一条重要的原则,“温故又要知新,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66]。朱熹把“温故知新”当作一条重要的原则,既重视时习温故,又重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五,因材施教。朱熹不仅赞赏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并有所发展,对后世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主张学生8~15岁以前为“小学”阶段,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小学”教育要以教人做事、躬行实践为主,并要进行相应的道德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大学”教育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对于大学的教育方法,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一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了3种教学组织形式:第一,升堂讲学。类似今日的学术报告或讲座,一位教师是要面对一定数量的学生。第二,讲论答疑。类似今日的辅导答疑。在讲论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各种问题,或由教师回答,或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第三,抽签自讲。类似今日的抽签口试。学生按照所抽的问题进行讲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学生抓住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与“法度防禁”相结合

朱熹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注意正面引导,通过说服教育提高其道德自觉性,不能片面强调“法度防禁”的作用。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去压制,学生的自觉性不提高,那么即使规章制度再严密也是防不胜防。当然,朱熹主张以积极引导为主,也并不是不要规章制度。他强调积极引导并主张采用合理而严格的规则,认为学生长期受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就能养成一定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谏师”和谐

明代中叶的王守仁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而主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极力提倡学生“谏师”。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人称王阳明,浙江省余姚市人,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其固有的天理“良知”,培养人完善的道德品格。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师修养方面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1。强调以身作则

王守仁主张教师首先必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品德方面要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他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67]他本人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以身作则,公开向学生表态:“诸生责善,当自吾始!”[68]说明他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去做。又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69]即有错就改是教师十分重要的修养。

2。倡导知行合一

王守仁强调学习要“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他认为知行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70]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应教学生以真知,注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业水平不断提高。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也是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一方面强调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以道德知识、观念作为行为的指导。

3。注重教学方法

王守仁批评不顾学生身心特点、束缚和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封建传统教育,主张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又极力倡导因材施教,认为教学如同植树浇水一样,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即“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71]。

4。重视独立思考

王守仁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72]。主张教师学习应有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不要迷信书本和前人的定论,要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73]王守仁这种在学业上反对盲目崇拜名人,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在当时具有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5。提倡学生“谏师”

王守仁认为,传统的“师道尊严”“师权为上”的思想束缚了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他提倡学生“谏师”,学生要敢于对教师直言相谏,教师也应欢迎学生的批评,这样可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提高。当然,“谏师”要讲究方法,要正直而不可以冒犯、委婉而不可以隐瞒,即“谏师之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74],提倡学生正直与直率地对老师直言相谏,但前提也要尊敬老师。王守仁的“谏师”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启示颇大。

(五)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的年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了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进步教育的思潮。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文,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颜元等人。

1。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省衡阳人,晚年长期居于衡阳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夫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关于教师修养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素质

第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视道德实践。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的功能,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王夫之认为教师既有“授知识”的任务,又有“正人心”[75]的任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为教师的任务如此重要,因此选择教师必须十分严格。王夫之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更要求教师要进行道德实践,能做学生的榜样。只有把高尚的道德观念付诸道德实践后,教师的道德素质才算得到提高。

第二,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王夫之认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行,做到“正言、正行、正教”[76]。他写道:“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强**师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思想、言行举止上处处要做学生的表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身先士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启发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有恒心、耐心和爱心。王夫之认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恒心、耐心和爱心。他曾说:“经纶草昧太虚,不贷于云雷丽泽,讲习君子,必恒于教事。”[77]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像园丁培育花草、农夫耕作田地一样,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不应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名利,要甘于无私奉献。王夫之就是“恒其教事”的典范,其一生固守清贫,甘于奉献,乐于从教,广收门徒,从事教学前后长达四十年之久。

王夫之注重从学风的角度慎重地选择教师,他认为有两种人不能为师:一是能说会道,胸无实学者,偶有发现便如获至宝,自立为学说,满足于一知半解和一孔之见就忘乎所以,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要学生信奉他的观点和教条;二是读死书、死读书者,潜心苦读,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但思想僵化,不能应用,生搬硬套,不知道深入钻研,自以为有学问,但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王夫之认为这两种学风不好的人背离了为人师者的基本治学精神,不配为人师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