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既包括方面的陶冶和锻炼 > 第二节 的法宝(第1页)

第二节 的法宝(第1页)

第二节教师修养的法宝

1939年7月9日,延安的华北联大举行开学典礼,并准备开赴前线,那天毛泽东去作报告,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原始天尊赠予他‘杏黄旗’‘打神鞭’‘方天印’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件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教师修养有法宝吗?我们认为主要的法宝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爱国主义、教书育人、公正平等。教师修养的法宝贯穿于教师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对教师修养的提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制约着教师的修养和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一、育人为本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的某一专门知识或者技能,而且也为了培养完整的人。以人为本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人的普遍关怀和尊重,强**育要培养人、完善人,重视人的价值。教师修养遵循育人为本原则,就必须认识到:

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展开的。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维、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即便是那些犯了错误需要惩罚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是对人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必须合乎人性。马克思说,人只能按人的方式来把握。因此,只有以人的方式来教育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才能把人从纯粹的自然生物性中解放出来,成长为人性丰满的个体;也只有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才会具有完善的品格,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方面,教师要处理好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个人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生存、成长,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总是要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是由众多的个人组成,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和发展。教育是发展人的特殊手段,通过培养人达到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延续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让师生在获得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另外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教育和管理,虽然两者有联系,但是更要注意它们的区别,教育强调以理服人,管理强调制度约束;教育注重道德感化,管理注重权威影响;教育倾向于平等,管理必须分等级;教育在乎心灵的沟通,管理在乎行为的约束。作为教育者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理解教育的真谛,开展真正的教育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服务作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并体现自我价值。

刚上初一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很不好,很多题不会做,需要同桌帮忙讲解。因此虽然没有抄袭同桌的,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两份作业是一样的。一天晚上,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作出了一道难题。第二天和同桌一对答案,发现我们俩的不一样,于是我又看了一下我们班成绩第一的作业,发现我和她的答案是一样的,因此就交上去了。结果作业发下来后,我的上面是一个大大的叉号,我又去看了第一名的作业,她的却是对的。上课时,我问了数学老师我的作业哪里做得不对,她说:“你以前都是抄袭你同桌的,这次她没有做对,我就没有看你的,直接判错。”说完之后老师没有任何解释,转身离开。当时我觉得特别委屈,忍不住趴在课桌上哭了。放学后,这位老师在外面等我,我以为老师是看到我受了委屈安慰我一下,结果这位老师说:“你觉得我委屈你了,所以上课哭了?你以前哪天没有抄袭你同桌的作业?就这一次没有抄,你还以为你受了很大的委屈?你自己说是不是?”她看我没有说话,又转身潇洒地走了。

(赵希斌:《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这位教师对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责备,显然是伤害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更不要说是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学生了。

第二,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必须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发展的自由和权力,保证人人享有积极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能力的机会,掌握自己未来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他们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主体,珍视他们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和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开放宽松的成长环境。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学生参与和选择,张扬学生主体意识。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未来教育的战略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建议的机会,包括学生参与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等。总之,就是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权”和“选择权”。最终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隐私,允许学生拥有个人支配的空间。每个人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都希望拥有一个不被他人侵犯的自由活动空间,这也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隐私权,维护学生的自尊,就是让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有一个慢慢领悟、走向成熟的相对“自由”的空间,使他们紧张、压抑的情绪有一个放松和释放的栖息地。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心始终保持一种可贵的自尊,并且不失羞耻心,能自由地思考、反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矫正、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二、德育为先

强**师修养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是因为任何一名优秀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统领和制约其他方面素质的重要作用,处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既教育着学生也教育着自己,既完善着学生也在完善着自己。教师要想成就学生,首先要成就自己,无论“成人”还是“成己”,师德的不断完善都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德育为先是教师修养的核心。德育为先作为教师修养的基本原则是指教师要把德育放在优先的位置并发挥先导作用。教师职业是以育人为中心的职业,最根本的是启迪人的精神,培育人的灵魂,德行品格的交流与融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就是通过自己内在的品格和修养来熏陶学生,成为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起点与内在依据。离开教师的品行基础,教育行为就成了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播与接受的行为,教育失去了内在的、核心的灵魂。

第二,德育为先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教师个人的价值观需要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幸福。不可否认,部分社会思潮向着物质化、功利化、享乐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个人的思想波动、心理失衡,遇到问题走极端,造成人生道路的挫折和逆转。而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态,可以帮助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抵御不良**,顺利渡过难关和险滩。坚持德育为先对教师来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规范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教师人格发展的基础和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

第三,德育为先是引导学生成人的核心要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倡导教师要注意自身品德的修养,以自己的良好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孔子讲:“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个自身品德不良的人,怎么可以让别人的品行优良呢?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的第斯多惠也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2]教师的品德及言行对学生而言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青少年的习性未定,善于模仿、爱好模仿,且模仿能力极强。对于道德高尚、意志坚强、治学严谨的教师,学生们很愿意接受这些教师的教诲,这样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便不可能很好地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在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的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吸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何玲:《张伯苓戒烟》,《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8期。)

第四,德育为先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客观要求。教师历来被视为净化社会风气、引导社会道德建设的模范。教师的社会角色使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体现了教师本人和群体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而且对社会的道德风貌也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由于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获得新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滑坡、不良风气蔓延等负面情况,扭转这些不良风气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教师作为社会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在自我修养、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把培养良好的道德放在首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带头人,为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