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是 > 第四节 中国的特点(第1页)

第四节 中国的特点(第1页)

第四节中国教师修养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国家,教师修养形成之早、体系之完整、遗产之丰富,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教师修养不断发展、完善、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师修养。纵观中国教师修养的发展,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道德修养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注重精神境界,提倡道德理想。他们热爱教育、敬业乐业,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师表、谦虚好学。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人之道,然后才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

中国传统教师修养强**师的楷模作用,重视教师对学生在道德上的引导和影响,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历代教育家都十分注重自身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更以其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为后世之师作出了榜样。

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终生不渝热爱教育的杰出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大教育家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即使在为政期间也未终止教学活动;朱熹从教五十多年,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陶行知先生拒绝当官,立足教书,鞠躬尽瘁三十多年;徐特立一生献身教育七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这种献身教育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当代中国,涌现了大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终身的优秀教师和无数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四十年扎根于农村小学,他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否做到为人师表,是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从事小学教育六十年,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全部的爱。在她的感召下,全家四代共十一人从事教育工作,1991年她一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爱岗敬业,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推开学生,自己却被碾在车下,造成高位截肢。她这种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感动了全国人民,被教育部评选为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扎根大别山区执教近30年,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等。长期以来,一线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们,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

二、关爱学生为本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爱护和关心学生,是历代中国教师修养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教师会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并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

孔子一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正因为孔子关爱学生,真诚无私地对待每个学生,才使得师生之间真诚团结、平等无间、情深意笃。孟子热爱学生,特别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教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的思想。这就是说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热爱学生,必然赢得学生尊敬。荀子鼓励学生创新,留下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柳宗元主张“交以为师”,以师为友,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友关系,取长补短,相互为师。王守仁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学生“谏师”。这些观点表现出古人为师的学术气度和对学生的真爱。

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徐特立提出“爱生如子”,丁有宽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根,育人为本”“面向教育,偏爱差生”,等等教育观点,[1]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了真爱,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霍懋征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爱我的学生,学生们也爱我。每个孩子,我都认真去教,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2]。

地震中,教师们大爱无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广大的人民教师奋不顾身地迅速组织学生躲避危险,把自己留在最后;奋不顾身地从摇摇欲坠的楼房中抢救学生,甚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混凝土的撞击。

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语文教师严蓉在地震时疏散了13名学生,可当她一边抱着一个学生准备跑出来时,被砸倒在废墟里。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严蓉老师的尸体时,她两手还各抱着一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死亡,而另一个却活着。严蓉老师走了,留下了一个一岁半的女儿。……

袁文婷、苟晓超、吴忠红、瞿万容、张米亚、向丽、汤宏……这些老师的名字,之前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只是教师群体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们却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急速砸落的预制板,挡住了倒塌下来的横梁,挡住了死神的脚步。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教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时,不惜殒身,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学生的安全。

(根据《地震中,教师们大爱无我》改编,http:news。qq。a20090415001042。htm,2012-11-23。)

三、严谨治学为基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这是保证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严谨治学包括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知识,创造性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等道德要求。

中国自古要求老师治学严谨,一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则博学多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崇高的教育理念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是指教师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厌倦。孟子主张持之以恒,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孔子、墨子、朱熹、颜元等教育先贤擅长多种知识技能,教育专著《学记》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等教育家无一不强**师要勤奋好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传统教师修养认为,一个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如何、业务素质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还要善于施教,即教育要遵循规律,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历代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此有丰富而精到的论述,至今尚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孔子从事教学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后世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发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等合乎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对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学习与跟踪的能力,能驾驭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努力钻研业务,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活动中要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