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芝加哥世博会
以工代赈不仅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刺激人们的消费,还维护失业者的自尊心,给他们带来希望。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展示图片),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给芝加哥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当看到博览会上展出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后,那些原本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们也变得乐观起来,并增加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这是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的最初100天内,就发表了10次重要演说,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2次,向国会提交15篇咨文,指引议员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发放了40亿美元的联邦救济金。
新政的措施,涉及美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需要一定程度的规划,有的需要极为雄厚的资金,有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权力,但这不是所有的私人垄断集团都愿意干或者有能力干的。这就意味着,没有国家干预是不可能的,政府要开始担任总资本家的角色。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例子。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整个“新政”期间,这个美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提供了4。4万个就业机会,工农业生产得到充分拉动,使周边人民的收入提高了9倍。甚至可以说,没有田纳西河流域工程,那两颗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也就制造不出来。
然而,罗斯福新政并非一帆风顺。一直坚持自由放任、敌视新政立法的联邦法院先后发出过1600个指令禁止实施新法,甚至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
这时,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给予了罗斯福力量。信里写道:
展示材料
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抉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选自1933年年底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
写信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之后罗斯福邀请凯恩斯访美,两人交换了意见。
凯恩斯认为面对经济萧条,政府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想办法扩大需求,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凯恩斯主义。
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互为印证,超越了资本主义早期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为战后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罗斯福比凯恩斯走得更远。新政虽在短时间里逐步恢复了公众对国家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恢复生机,但萧条依然无法消除,人民生活依旧困苦,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罗斯福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改革。
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
展示材料
(1)对失业者、老人、病人和无丈夫的母子户,每年发给最低救济金;(2)由联邦按雇主支出工资额征税,所得款项作为失业保险基金;(3)工人和雇主各付工人工资的1%,构成老年保险金,到65岁以后可领退休金。
和第一阶段相比,新政的侧重点有什么变化吗?关注点放到了哪里?
(生)关心弱势人群。
罗斯福说:“没有一个国家有一半人破产还能维持下去”,要关心和寄希望于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的被遗忘的人。”
罗斯福新政前,人民要想获得公家救济,条件极为严格:除自己破产外,还得证明所有亲戚全部破了产才成,即使这样如果本人未婚或是已婚无子女,还是领不到救济,而且接受救济也是为人所不齿的;缅因州还禁止领取救济金的人参加选举;某些地方竟规定领取救济的人不准进入教堂做礼拜;有20个州根本不存在任何性质的养老金制度。
“大批由于不能控制的原因找不到有报酬的工作而无力养活自己和家庭时,政府对这些公民理应给予帮助,这不是施恩,这是社会义务。”
实施《财产税法》:
展示材料
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税31%。收入超过500万美元,征税超过75%。
在新政的实施中,这种“社会义务”实质是通过什么手段达到目的的?
(生)向富人征税。
对继承遗产、公司利润和“巨额收入”征收高税,作为社会保障的准备金。被形容为“直接掏富人腰包”。政府干预,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实施《公平劳动标准法》:
展示材料
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
这里面透射出的精神和理念是什么呢?
(生)平等。
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再空谈机会平等、起跑线上的平等,而是从缩小贫富差距的角度追求一种结果平等,这是一种创新。
罗斯福想通过这些法令,给予民众一种怎样的生活?
罗斯福始终相信,有一种高于任何私人集团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而这种利益的核心,就是要让大家有尊严、有希望地活着,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政府给予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持。
从1929年到1939年的十年间,美国在福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胜过定居这块大陆以来的三百年。
虽然《社会保障法》有明显的应急因素,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农场工人和家庭仆人被排除在退休条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