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海派教学是什么意思 > 案例3 新文化运动(第2页)

案例3 新文化运动(第2页)

北京大学的巨大影响使一批最优秀的知识精英,汇聚到《新青年》旗下。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纷纷加入,编务不再由陈独秀独力承担,而是集思广益,《新青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撼动了思想文化界,开始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第二件事是“掀起文学革命”,打开新文化运动突破口,使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化。

这是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目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信息?

生:胡适开始创作白话诗。

师:好。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在1916年关注的重点从国内时局转移到了文学改良。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此时的胡适开始和谁联系了?

生:陈独秀。

师: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与陈独秀通信,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通过胡适,陈独秀敏锐地找到了新文化运动从“小众”通往“大众”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文学革命。他预言:“中国文学之雷音”将在神州大地震响。陈独秀催促胡适赶紧成文。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作为呼应,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

这两者的主张还是有各自侧重点的。

生:胡适侧重于文学形式,陈独秀侧重于文学内容。

师:对。前者以学者立言,后者以革命家立言,一个着重从文学史的研究中揭示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必然性,一个侧重从时势的发展上揭示文学变革的必要性。随着一篇篇佳作的横空出世,胡适声名鹊起,在美国的学业也即将完成,在陈独秀的推荐下,北京大学邀请胡适回国担任教授。1917年9月,他来到北京,从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领袖正式联手。陈独秀充满**、勇往直前,像火;胡适学贯中西、富有理性,像水;两人密切配合,把运动不断推向**。

据统计,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最多的为陈独秀、胡适。但在这两人的评价中,文学革命中成绩最大的是鲁迅。为何鲁迅得到陈独秀、胡适的交口称赞呢?或许比较这两篇文章会有所启发。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用文言文写的,鲁迅却写出了《狂人日记》这篇白话小说。鲁迅借着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将反封建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相结合,鲁迅的实践是一座里程碑。《新青年》从1918年起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

文学革命运动像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支先锋部队,把目标指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文字,这是从文字、语言、语法全方位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这是近来的一则新闻。中国当代常用汉字不过3500字,教育部拟更动其中44个汉字,当即引起轰动,门户网站上百万人点击。新文化运动要求从文字到句法的全方位的变动,当然更要引起轩然大波。在当时引起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即使在北京大学也有不同的声音。

当时北京大学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叫黄侃。在一次在讲课中,他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家人拍电报回家,如果用白话就只需要11个字:“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而用文言就只需要4个字。于是,胡氏也在自己的课上反唇相讥。胡适说,如果行政院请我去做院长,我觉得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要如何拍电报推辞?结果学生用文言拟就的电报最少也要12个字,而胡适的白话答复则只要5个字。胡适以此说明,只要使用恰当,白话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新青年》发行量大增到20000册。白话文贴近大众,有利于民众的启蒙。白话文的推广有一日千里之势,之后全国出现的刊物,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同意推广国语,一二年级课本改为白话文。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切入口,文化平民化成为文化教育界的新潮流,社会教育蓬勃展开,使普通中国人都能读书识字,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文学革命的显著成效使思想解放的风暴愈刮愈猛烈。在风暴中,原来在象牙塔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来到了普通大众当中。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与文学革命一样,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也遭到了顽固势力的不断抨击。

面对社会各种保守势力的责难,陈独秀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写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坦然承认世人对于《新青年》“破坏礼教”等罪名的指责,他斩钉截铁地强调,只有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

胡适对两位先生的热情不亚于陈独秀,对留学生涯有过切身感受,亲见了两次美国大选,对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心驰神往。不过在他的日记中还提到一件他觉得比参加大选还重要的活动。

对自己所见的民主,胡适做了精辟的总结: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科学则是一种思想方法——反对迷信、愚昧、独立自主。这一几十年前的观点直到今天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但民主与科学要真正深入大众内心,必然要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和交锋,文化精英们再次提出振聋发聩的口号。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生:儒家思想。

师:没错。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此备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凭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极力抵制新文化。北洋军阀更利用“尊孔复古”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因此,要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界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家店”。1916年,陈独秀发表了名为《1916》的文章,目标直接锁定封建礼教。他认为,只有打倒这些封建道德,才能真正唤醒中国人的自主意识。

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是胡适。对于封建礼教,胡适本人深受其害。他写的唯一剧本《终身大事》,主旨便是反抗旧式包办婚姻,并最后喊出:“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这是胡适自己的心声,也正是觉醒青年的呼声。

当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迫切情绪又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偏激,如钱玄同的“废汉字”、鲁迅的“不读中国书”、胡适的“全盘西化”等,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对儒家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家美术大展”上,画家胡伟的“陈独秀与《新青年》”反映了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在这幅油画中,画家为我们呈现了诸多《新青年》杂志的重要作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而特别有趣的是画家特别精心画入,除非读者特别有心否则不能识别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侍立在李大钊等人的身后,画家也并未把他的面貌画得特别清晰,只是勾勒了大致的轮廓。可是这个人在中国现代史上尤为重要,影响至为深远,他是谁呢?

原来画家在画面上添加的这位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可是,毛泽东并非《新青年》的撰稿人,在你们看来,画家将毛泽东绘于李大钊等人身后,有什么意蕴呢?

生:可能画家是要借此表达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影响吧?

师:回答得很好。

师: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远在中国一隅的湖南的青年毛泽东,受到《新青年》的影响,头脑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冲击,观念发生了激剧变化,他深深感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根本改造。开始革命实践的第一步,以战斗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一代人,陈独秀曾这样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揭示了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正是有了人的解放、有了人的觉醒,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当我们回眸那段壮丽的精神日出时,并非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个世纪前《新青年》点燃了民主与科学之火,擂起了思想解放的战鼓。今天,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要在它的光辉照耀下继续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