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海派教学是什么意思 > 案例3 新文化运动(第1页)

案例3 新文化运动(第1页)

案例3新文化运动

晋元高级中学周飞

这里附录的是周飞先生2012年的一节课。周飞先生是上海新生代特级教师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课融**与哲理于一炉,又擅长以小见大,尤其对以画入史别有心得。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经过20年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这节课里使用了大量的日记、油画等材料作为教学素材,但是并没有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也没有出现一掠即过的装饰性展示。每一页展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住了教学的中心。

2。周飞先生的语言华丽而有**,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因此产生了独特的课堂感染力。除了语言的华丽,特别显示出叙事功力的还有不落痕迹的转折。

3。参照吕登来与孔繁刚的课例,体会将小零件与大视野融合后的效果。

师:新文化运动距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了,我一直在想,如何能生动再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呢?幸运的是,当年我的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就是胡适。

“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室)

他留下了450万字的日记,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使我们有机会通过一个青年的视角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

我想同学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大学者当年在小学任教时过得怎么样?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在有限的记载中,负面的评价居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黑色记忆。他对此的说法是:“何以堪耶?”

胡适的苦闷难道仅仅是家道中落、校规刻板造成的吗?校史陈列室的一张老照片给了我启示。

你能从这张照片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生:校长是外国的。

师:这位校长的姿态是怎样的呢?

生:傲慢不逊的。

师:对。这张照片生动地折射出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状。

正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胡适来到美国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求学生涯,从《胡适日记》当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远在大洋彼岸的,二十出头的胡适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变化,对这些事件有着详细的记录:

我们看第一组日记,这里的“世界第一大共和国”指的是:

生:中华民国。

师: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时的胡适“恨不能飞归”为国效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唤起的巨大希望。可惜,希望很快就破灭了,为什么?

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成果。

师:而且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颁布了“尊孔令”。对此,胡适的评价是“全无意义”,“可笑可叹”。

我们再看第二组日记。1915年是个多事之秋。欧洲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远东的控制。而这时的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这一年里,日本对中国做了什么呢?

生:与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

师:这时的胡适为祖国忧心忡忡,所以半夜起来用电话向报社询问消息。而我们知道之后袁世凯终究还是接受了《二十一条》,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到8月,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的野心大白于天下,对此胡适作出了评价:此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他最终之垮台。”

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巨大希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对此,胡适感到苦闷,但又无能为力。

正当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面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既感焦虑,又无能为力,在这彷徨苦闷之时,一位中年人踏上了从日本回国的征程,他将吹响震惊国人的号角,他将带来一场风暴。这个人是谁呢?

生:陈独秀。

师:陈独秀参加过反清运动,加入过暗杀团,创立了革命组织。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残酷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受到:一个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洗礼的古老民族,即使把皇帝赶下龙廷,新生的共和制度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欲救亡还须先启蒙。他想到办一份杂志,把杂志办成思想炸弹,把旧思想、旧文化炸得粉碎,建立起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化。而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定名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就像“舟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光阴飞逝近一个世纪,今天它仍然掷地有声。

但在当时残酷的现实面前,陈独秀发出的呐喊,只在少数知识精英中得到了响应,广大民众还是麻木的。《新青年》发行量很有限,仅仅1000册左右,远远谈不上什么“运动”,也没有影响到太多的青年。陈独秀没有放弃,仍然执著地在黑暗中探索前行。

一年后,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

第一件事是“迁址北京”,《新青年》站上了全国性文化舆论高地。

这要归功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在蔡先生思想指引改造下的北京大学出现了群星璀璨、名师云集的盛况。

16位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来到了北京大学。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油画还有个名字叫“宽容”。画面上既有穿洋装的北大教授陈独秀、胡适,又有穿长袍马褂的辜鸿铭和黄侃等人。各种思想在北京大学自由传播,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兼容和宽容。特别是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立即受到了北京大学师生的拥护和欢迎。北京大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舆论高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