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海派教学是什么意思 > 案例2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页)

案例2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页)

案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海中学孔繁刚

这里附录的是孔繁刚先生1992年的一节课。孔先生的课虽然一贯“以讲为主”,但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风格。这是一节战争史课,或许称不上他的代表作,更算不上他40年教学生涯中最出色的作品,但却保持了他的一以贯之的特点,而且具有他在处理战争题材上的特殊技艺。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这节课中频繁出现数字。请注意使用这些数字和改用描述性语言(如“大量”“很多”等)在课堂中可能造成的差别。

2。高屋建瓴是“孔派”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先是一般地谈到战争,再以学生已经知道的拿破仑战争、克里木战争等作为世界大战的衬托,最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不同于一般的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而是将新旧知识从一开始就融入到一个宏观框架中。这正是他的教学风格之所在。

3。请注意教师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析。

4。参照10年之前吕登来的课例,可以比较这两种讲授风格的差异。

师:在人类历史上,自从私有制和阶级产生起就有了战争,少说也有五六千年了。但是世界大战,即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战争,这是本世纪的事,短短的二三十年里打了两次世界大战。

师:今天我们上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在世界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像拿破仑战争、克里木战争等多边国际战争,就规模而言,都不能同现代世界大战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板书)历时四年又三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的国家和地区达34个(欧洲14、亚洲6、美洲10、非洲2、澳洲2),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钢铁、石油、铜铅……使用了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最新式的战斗武器:飞机、潜艇、毒气、坦克、鱼雷,还有射程达120千米、炮筒相当于12层楼房的远射程巨炮,也有口径为420毫米、炮弹重1千克的榴弹炮,还有排水量达2万千克,备有12英寸大炮12门的“无畏舰”……(停顿)而引起这一场人类之间的空前相互残杀,则是大家熟知的……

生:(接上)萨拉热窝事件。

师:一、大战的爆发与性质。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板书)

生:(萨拉热窝事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讲过,因此教师请学生叙述。略)

师:(展示一幅大战前夕的欧洲地图)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像服了兴奋剂一样,立即活跃起来,开动了战争机器。

师:2。帝国主义挑起大战。(板书)6月29日,奥匈帝国即下了军事动员令,外交大臣说:“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狂吠:“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天赐良机。”德皇鼓励奥国大使:“对此不必踟蹰”,“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干!”与此同时,俄、法公开支持塞尔维亚,并表示将履行协约国义务。英国表面取中立态度,令德国捉摸不透,背后却支持法、俄采取强硬态度。

师:7月23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贝尔格莱德发出限48小时内答复的最后通牒,条件之苛刻使塞尔维亚无法全盘接受。7月28日,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并攻击贝尔格莱德(教师将参战标志逐个边讲边贴到地图的相应位置上)。7月30日,俄国宣布全国总动员。德国当即要求俄国取消动员,并要求法国在未来的冲突中保持中立,想不到两国都置之不理,于是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又于8月3日捏造法国飞机侵犯德国领空,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进攻比利时与法国。当天英国便以承担保护比利时中立的义务为借口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又向俄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从巴尔干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了。到8月下旬,日本提出要求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遭到拒绝向德国宣战;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越出了欧洲范围。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在战争开始持观望态度,后来权衡双方力量对比,又从英、法、俄那里得到领地诺言,于1915年5月倒过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陆续参战的还有同盟国方面的保加利亚和协约国方面的葡萄牙、罗马尼亚、美国、希腊、中国、印度等,大战的范围愈益扩大了。

师:为什么萨拉热窝一点火星(一次谋刺事件)会燃起一场世界大战的熊熊烈火呢?这是偶然的吗?

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板书)

争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重新瓜法德矛盾三国同盟

争夺巴尔干

霸权发展不平衡分世界英德竞争三国协约

师:萨拉热窝事件是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深刻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存在一天,战争危险就存在一天。

师:为什么战火首先从巴尔干半岛燃起呢?

生: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

师:对。巴尔干半岛战略位置重要,弱小民族多,在列强林立的欧洲,它被人称为“柔软的下腹部”。这里既有长期以来在土耳其统治下各国人民争取与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又有奥国、俄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争夺权益的斗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盘根错节,成为国际冲突的症结。在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三个中心环节中,两对(编者按:法德、英德矛盾)只涉及双边关系,只有巴尔干问题上涉及多边关系,集中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特别敏感,这里任何政治变动都会影响到整个欧洲以至世界形势的波动,所以战争从巴尔干开始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在上述板书中再加上“巴尔干危机”)

师:那么,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14年?巴尔干地区在1908年有波斯尼亚危机,在1912年和1913年又发生过两次战争,几乎打起来,但后来局势都缓和下来了,为什么这次一发而不可收拾呢?

生:我想可能同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势头有关。

师:我认为其中确有一定偶然性。当初德奥以为战争可能是“局部化”,这主要是出自德皇威廉二世对于英、法的决心和实力估计错误,而采取了武力实现意图的选择。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偶然也就不成为历史了。然而它确也有必然性,正如那位同学说的同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有紧密联系,双方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地步,尤其是德国“一切准备就绪”。至1913年,德国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现役军队76万,1914年又扩展到87万,拥有391艘战舰,是世界第二位海军强国,沟通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基尔运河也已经开阔疏通,便于增强海军的战斗力与机动性。克虏伯军工厂又造出了口径420毫米威力极猛的大炮。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战争越快越好。”(教师在板书中再加上“扩军备战”)

师: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萨拉热窝事件这根导火线的点燃,集中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巴尔干地区就像火药库一样爆炸了,世界列强一个又一个被卷进了大战的漩涡。

师:大战爆发了,成千上万的群众被武装起来送上了前线,抛进了战火。但究竟为什么而战呢?

师:3。大战的性质。(板书)当时第二国际的领袖纷纷号召本国工人阶级与本国资产阶级合作,“反对侵略”“保卫祖国”,在国会投票中赞成增加军事拨款。而列宁却提出要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少数派也坚决反对德国军国主义,指出主要敌人在国内。

师:这就涉及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决定战争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生:看主要参战国的参战目的。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逐个说一说主要参战国的参战目的是什么。

生1:对于德国来说,首先是进一步侵吞邻国疆域,建立庞大的“中欧帝国”,继而打垮英国在海上的垄断地位,夺取英、法等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生2:奥匈帝国要求吞并塞尔维亚,奴役巴尔干。

生3:英国希望保住世界霸权地位,夺取更多的海外殖民地。

生4:法国是为了“复仇”,它除了要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外,还想进而侵占德国的萨尔煤铁矿区,重新确立它在欧洲大陆的盟主地位。

生5:俄国企图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等地区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强权地位,妄想建立一个从地中海、黑海到太平洋的浩瀚的“斯拉夫帝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