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海派教学是什么意思 > 案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第1页)

案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第1页)

案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

上海市市西中学吕登来

[1]陆满堂、金相成选编评注:《中学历史课实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这是吕登来先生1981年的作品。吕先生堪称讲授法方面的大师,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细节:

1。整节课的设计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中心或者主题,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并不散乱,并可推测教学设计的中心大概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局势的恶化。

2。他的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清晰、完整,虽然没有教学目标的记录,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目的。

3。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这是上海历史教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4。除了与复习、预习有关的问题之外,课堂中的主要问题都需要学生从教师提问前的讲授中获取信息经处理后才能回答。这是讲述法乃至“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上海的历史教学界从未退出主流的原因之一。

5。在讲授结束时,他提到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不同评价,并且邀请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到办公室看材料。这种开放性的思路在当时相当大胆而又富于策略,同时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如果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也不必强求。

6。请注意吕登来老师在课堂中对“小零件”(也就是小故事)的运用。

最后,阅读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这是1981年的一节课。

师:(环顾全班学生,了解学生已备好学习用品后,填好教室日志,示意开始进行教学)我们先来复习前几节课里学过的一些内容。请回忆:希特勒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上台的?在哪一年上台的?(学生举手)

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那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德国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垄断资产阶级非常恐慌,就让希特勒上台。

师:是这样。请坐!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就在1933年把国社党的头子希特勒捧上了台。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了发动侵略,做了哪些准备?请同学列举一些事实。(学生举手)。

生:希特勒搞恐怖统治,废除了资产阶级那套民主制度。他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搞义务兵役制,发展军事力量,并把军队开进那个不设防区。1936年,跟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还武装干涉西班牙的革命。

师:回答得很好。(示意学生坐下)大家都听到了,用不着我来重复一遍。那个不设防区,叫莱茵不设防区。德国如此疯狂扩军备战,英、法、美这些国家对德国抱的是纵容态度。请哪位同学举些事实说明这个问题。(学生举手)

生:美国帮希特勒生产武器。德国搞义务兵役制,还把军队开进不设防区,这都是违反那个叫凡尔赛协定的,英国、法国不管,不反击。

师:对!请坐。(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做补充。

生:1936年,德国、意大利出兵侵入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也不管。这也是纵容希特勒侵略嘛!

师:好!(示意学生坐下)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英、法、美为什么要纵容德国侵略呢?(学生举手)

生:它们想缓和跟德国的矛盾,它们还想使德国去打苏联。

师:很好!请坐。这就是它们纵容德国侵略的主要原因。

(以上4分钟)

师:今天,我们接下去讲1938年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情况,课题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请同学们注意,(指板书上“前夕”两字)我重复一遍,这个“前夕”就是指1938年到1939年9月以前这段时间。在前一节课后,我发给你们一份我们自己编的有关这节教材的补充材料。你们都已看过了吧!现在,请同学们把这节教材所讲的主要问题点出来。(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讲。

生:主要讲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破产,英法同苏联的谈判,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

师:请坐!基本上讲对了,有一点答得不够确切。在这里,“绥靖政策的破产”,具体就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因此,把“绥靖政策的破产”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并提,那就不合逻辑了。这节教材包括这样三个问题:慕尼黑会议阴谋,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好!现在我们来谈第一个问题:慕尼黑会议。这次会议是1938年9月在慕尼黑举行的。慕尼黑是德国的一个城市。(板书: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举行的!也就是说,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板书:背景)(学生举手)

生:当时,欧洲的形势很紧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就想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了,要想霸占那苏台德区。英国、法国、美国仍旧纵容希特勒侵略,想使希特勒去打苏联。

师:好!请你把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讲一讲。

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受到英国、法国的压力,不敢抵抗德国的侵略。

师:请坐!刚才这位同学全面地谈了慕尼黑会议的背景。下面,我来作些具体说明。德国,这个法西斯国家在吞并了奥地利后,又把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兼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板书:德要求兼并苏台德区)苏台德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北部,补充材料上的小地图标出了这个地方,你们看到了吗?我们还画了一张较大的地图,(出示:《德国法西斯扩张图》)是某某同学画的,他花了不少时间,得感谢他。希特勒为了侵占苏台德区,他找了一个借口。什么借口呢?原来苏台德区居住有250万德意志少数民族,希特勒就以德意志人应“重返”德国为借口,要求兼并苏台德区。先是唆使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法西斯党徒制造所谓的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自治”运动,这“自治”我们给打上引号,并不是真的要自治,实际上是要从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由德国来统治。后来,希特勒就**裸地提出了兼并苏台德区的要求。在这里,有必要讲清楚希特勒的这个借口——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应“重返”德国,是毫无历史根据的。事实是,在中古时期,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祖先已定居在捷克的土地上,他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他们在历史上从未归属过德国,也就是说,跟德国是“不搭界”的——跟德国是毫无关系的。希特勒的这个讲法: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就该由德国来管辖,这真是十足的强盗逻辑!

刚才某某同学讲了英、法、美纵容德国侵占苏台德区,它们是怎样纵容的呢。一方面,它们同意德国兼并苏台德区。(板书:英、法、美同意德要求)英国首相张伯伦先是公开表示英国赞同让苏台德区“自治”。后来,他们又表示他不反对苏台德区并入德国。课本上提到1938年9月15日、22日,张伯伦两次飞往德国去和希特勒会谈,故意制造紧张局势,似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非满足德国的要求就不能“拯救世界和平”。1938年张伯伦已69岁了,他从来没有坐过飞机。那时候,坐飞机是要冒些风险的。但为了跟希特勒妥协,张伯伦也就不顾年老、冒了风险坐上飞机去拜见希特勒,也真是够“积极”的啦!法国原来同捷克斯洛伐克订有互助条约,一旦德国发动战争,法国要支援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法国政府却食言背约,它秘密告知希特勒,它要尽力摆脱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义务。美国呢?它表示“谅解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英、法、美一方面同意德国兼并苏台德区,另一方面则给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板书:对捷施加压力)是怎样压的呢?请看:英、法两国政府通知捷克斯洛伐克,要它对德国作出最大的让步,并警告说,如果不把苏台德区让与德国,就要负“挑起战争的责任”。噢!谁要是抵抗侵略,谁就是挑起战争,这就是张伯伦、达拉第之流的强盗逻辑。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是个资产阶级政府,它反共反人民,经英、法一压,也就屈服了。(板书:捷屈服)它的总统贝奈斯哀叹:“我们被卑鄙地出卖了!”也就是被英、法出卖了。

以上我们讲了(指板书)德国要求兼并苏台德区;英、法、美同意德国的要求,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捷克斯洛伐克终于屈服。这些,就是慕尼黑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来看看慕尼黑会议举行的情况。会议于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英、法、德、意四国政府的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这次会议就是要解决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割给德国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在这样的会议上,竟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在场。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是到了慕尼黑的,但却被关在会议门外,坐在一个小房间里,就像犯人一样在等待判决。这次会议从29日下午开起,到深夜就开完了,用了不到十个小时。会议之所以开得这样快,这是由于事先他们已经作了多次会谈,做好了准备。会议开下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的首脑签订了一个关于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板书:《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苏台德区的军队应在10月1日开始撤退,于10月10日完成撤退。当四国政府首脑在这个协定上签字后,他们才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从小房间里叫出来,听取这个协定,不允许提出任何异议,这就像听取终审判决。这是多蛮横的一幕呵!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在德国限定的六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就这样,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指图),360万人口,二分之一的经济资源,丧失了稳固的国防线(指图)。这真是一个极其凶恶的协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