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海派教学是什么意思 > 案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第2页)

案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第2页)

关于慕尼黑会议这部分内容,我们课本上所列的小标题是“慕尼黑阴谋”。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个阴谋呢?英、法等国擅自做主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它们是签订了协定的,公开的,怎么说是阴谋呢?(在原板书《慕尼黑协定》之后,板书:及其阴谋)请同学们来谈谈,理解一点就讲一点也很好嘛!(指定学生)某某同学,你先谈。

生:英、法让德国占领苏台德区,它们想使德国去打苏联。

师:对!请坐。(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补充。

生:让德国去打苏联,英国、法国想得到好处。

师:(追问)英、法怎么会得到好处?

生:德国跟苏联打起来,英国、法国就假装出来调和,就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师:英国、法国加上美国是想让德国和苏联打起来,它们从中得到好处。但你说英国、法国就假装出来调和,这个讲法不够完整。请坐。同学们可注意到,课本第201页第二段第二行到第六行这几行课文,就是揭露慕尼黑会议的阴谋的。现在,我们一道来朗读这几行课文,读得慢一点,响亮些。开始。

师生(集体):(齐声朗读)“它们企图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缓和它们和法西斯德国为重新分割世界而引起的矛盾,并推动德国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作战双方互相消耗,然后自己出面干涉,坐收渔人之利。”

师:好!就朗读到这里。于此可见,英、法、美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板书:出卖)它们是有险恶用心的。这就是:缓和它们和希特勒之间的狗咬狗的矛盾;(板书:缓和矛盾)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你们看地图(指图),捷克斯洛伐克的东边不就是苏联吗?(板书:祸水东引)再说,它们打着如意算盘,指望德苏打得两败俱伤,它们坐收渔人之利。(板书:坐收渔人之利)英、法、美心底里想得多美呵!上面讲的,(指板书)英、法、美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以缓和它们和希特勒之间的矛盾,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它们坐山观虎斗,收渔人之利。这些,就是英、法、美的险恶用心,就叫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大叛卖的丑史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反面教材。后来人们把大国霸权主义、帝国主义牺牲和出卖他国利益的奸险行为,痛斥为“慕尼黑阴谋”。在下面第三节的教材里,我们还要讲到“远东慕尼黑”,那就是美国想牺牲中国,来和日本妥协,造成反共反苏的局面。关于“慕尼黑会议及其阴谋”,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一讲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如果抵抗德国侵略,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能动员45个师的兵力,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我们小的时候常听到人家讲起“捷克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质量好。德国方面呢?用于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是39个师,实力并不雄厚。捷克斯洛伐克是有力量抵御的。再说,在慕尼黑危机期间,苏联准备在西线进行干预,要把30个步兵师和1些骑兵师调往西部边境地区(指图)。斯大林还请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领导人转告总统贝奈斯:如果捷克斯洛伐克自己准备抵抗并请求援助,苏联将给予军事援助。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大众是要求抵抗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这样看来,即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不承担义务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还是足有力量抵御德国的侵略。但是,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是个反共反人民的资产阶级政府,它不肯依靠本国的力量,更不敢发动群众,也不愿向苏联求援,这样也就没有力量抵御,加上英、法、美的压力,它很快就屈服了,不战而降啰!

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美很满意,它们那副高兴劲儿,照我们上海人的讲法真是“勿谈了”——真是无法形容了。补充材料上写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具体讲讲。(指定学生)某某同学,你讲吧!

生: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连连打着哈欠,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累了?他回答说:是很累了,但是累得很舒服。

师:嗯!法国、美国表现怎样?

生:慕尼黑会议后,达拉第回到巴黎时,那些绥靖主义者到机场迎接,他们高呼“达拉第万岁!”“和平万岁!”美国总统罗斯福赞扬《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天下人心大慰”。

师:答得对!请坐。它们多么满意呵!那个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几个小时,还同希特勒签订了《英德声明》,宣称“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议问题。张伯伦以为有了那个《慕尼黑协定》和这个《英德声明》,英、法之间的矛盾会缓和,祸水会冲向苏联,他的阴谋将得逞了。当他回到伦敦,一下飞机,就在机场向人们使劲地挥舞着那张《英德声明》,并说什么我们开了这个会,赢得“整整一代的和平”,“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再来看看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的表现吧!课本上提到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前,曾宣称兼并苏台德区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要求。但这是假话,希特勒的野心大得很呐!通过慕尼黑会议,希特勒更看清了英、法是软骨头,他把英、法比之为“小蛆虫”,是何等蔑视呵!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更嚣张了。慕尼黑会议后的五个月,也就是1939年3月,希特勒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都吞并了,接着,又把矛头指向英、法的盟国波兰。

(以上27分钟)

《慕尼黑协定》震动了全世界,全世界人民坚决反对这个协定。英、法帝国主义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能不考虑要掩盖一下自己的丑恶面目,欺骗世界人民。于是,就在1939年4月,去找苏联谈判,假意表示它们要阻挠希特勒侵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英、法、苏谈判。(板书:英、法、苏谈判)

英国、法国在谈判中的表现可狡猾呐!(板书:英、法狡猾)谈判中,英、法提出受英、法保护的国家当遭到侵略时,苏联要给以帮助,保证它们的安全,但英、法不肯保证苏联西北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国家的安全(指图)。这也就是只要求苏联单方面地承担义务,而且等于暗示希特勒,你可以通过波罗的海沿岸的这三个国家去进攻苏联。同学们,你们可看出英、法是多狡猾,这个谈判的本身也是英、法的一场阴谋呵!

苏联呢?它在谈判中是有诚意的。(板书:苏联诚意)苏联提出中欧、东欧一切国家凡是受到侵略,苏联和英、法都要保证支援。这也就是说,受英、法保护的国家遭到侵略,苏联保证支援;苏联邻邦遭到侵略,英、法也要保证支援。这个提案真正体现了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战争的精神。这是很合情理的嘛!结果呢?英、法不接受这个提案。在讨论到具体问题时,苏联代表团声明,一旦战争爆发,苏联准备出动136个师、5000门中型和重型大炮、1万辆坦克、5500架轰炸机和歼击机到前线。真是很大的气魄!然而英国代表团却说,英国只能派出5个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好家伙!加起来才六个师,只等于苏联136个师的一百二十二分之一。(哄堂大笑)简直是在开玩笑啦!你们想,这怎么能谈得拢呢?不久,谈判终于破裂了。

(以上4分钟)

就在这个谈判破裂的当口,发生了一件事,这是英、法、美所没有预料到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德国主动向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希特勒反苏反共,怎么又会主动要求跟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呢?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谈。

生:希特勒已看出英法较弱,想集中力量先打英法,所以想跟苏联订这个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可以不在两个方面打。苏联力量强大,希特勒有些害怕。

师:答得好!请坐。德国的这个建议,苏联同意了。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板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8月))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为什么竟会同法西斯德国签订这样一个条约的呢?请同学看课文第203页第三段中的两个“为了”。(朗读)“为了粉碎英、法、美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而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的阴谋,为了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以便赢得时间加强战备。”(稍停)

当时,毛主席对这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请看课本第203页末了四行。毛主席说,这个条约的签订“是苏联社会主义力量增长和苏联政府坚持和平政策的结果”,打破了张伯伦、达拉第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日、意反共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打破了英、法、美等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它们想祸水东引,结果引不过去,它们的绥靖政策终于破产了。(板书:——绥靖政策的破产)不久它们还自食其果,祸水引到了自己的身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就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第九天——9月1日,德国对英、法的盟友波兰进行了突然袭击,英、法没奈何,也只好对德宣战了。这不是叫恶有恶报,“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嘛!

这里,我讲一件小事。张伯伦不是讲过嘛,《慕尼黑协定》赢得了“整整一代的和平”,法国绥靖主义者不是高喊过“和平万岁”嘛!当时,有个新闻记者曾带着讽刺的口吻说,你张伯伦活着的时候能保住和平已经不错啦!这实际上就是说,和平保不住几年,因为张伯伦已六十九岁了,还能活多久呐!结果这个记者的话也还是讲过了头,张伯伦连活着的时候和平也没有保住。1939年9月打起来了,德国的战机像一堆乌云那样经常出现在英国上空。这时候,张伯伦还活着呐,他是在1940年死去的。这不是张伯伦在死去之前和平也没有保住嘛!(笑声)《慕尼黑协定》是在1938年9月底签订的,结果是一年和平也没有保住,和平连一岁也没有,别讲是“整整一代的和平”了,更谈不上什么“和平万岁”了。历史是如此无情地对张伯伦之流的绥靖政策作了辛辣的讽刺。

盖棺论定,张伯伦之流被历史证明了是个损人害己的小丑,这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毛主席说过:“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

(以上8分钟)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主要讲了(指板书)慕尼黑会议及其阴谋、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习了这些内容,我想请同学在课外书面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从这份反面教材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历史经验?(学生笔录于练习本,教师把题目复述了两遍)毛主席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好好地思考这个历史经验。

最后,有点说明。课本上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动是全盘肯定的,我也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但对这个条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不好全部肯定,有的认为利少弊多等。(下课铃响)

(以上2分钟)

如果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来看材料。关于慕尼黑会议的前前后后的情况,我已经在“历史之窗”里陈列了一些材料,你们在课后可以去看看。

好!下课。

(板书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