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社会伦理的实现策略(第1页)

第三节 社会伦理的实现策略(第1页)

第三节社会伦理的实现策略

学习目标

3。了解教师之社会伦理的实现策略。

一、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社会伦理的核心在于其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社会服务能力。如果一位教师始终只是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座右铭,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高度关联、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很难的。教师职业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着社会交往、关心社会公益、服务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教师职业首先是个社会角色,公共属性是其重要的职业属性。

所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机构,还是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清晰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自己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例会的形式,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与大家分析自己的社会服务经验和心得体会,并在年度评优活动中适当倾斜。这样一来,就会使大多数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的“书斋式”的教师们能够换换头脑,有切实可学习的榜样,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及相应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工作中得以提升。

二、建立实质性的“家校合作”制度

“家校合作”是教师社会伦理的主要阵地,是教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感知教师形象、评价教师素养的重要窗口。因此,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可操作化,乃是提升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此过程中,必须力求保证家校合作制度的实质性。所谓实质性,乃是指家校合作过程切实能够起到实效,促使双方真正走入彼此心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通有无、以诚相待。例如,学校规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家长会。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两个月的周期是较为合理的,许多班主任也会从形式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学校要通过更多的途径让教师明白:家长会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家长会?如何在不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内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校专门组织教师针对家长会的科研活动,评比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渐体悟家长会不是家校合作的外显形式,而是实质性的价值理解与沟通。领悟了这个真谛,至于是两个月还是一个月一次家长会的制度周期,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的。只要教师能够做好与家长之间价值层面的互信与理解,家长会的制度周期也就不会再成为教师疲于应付的外在负担。

三、培育教师的社会印象管理策略

教师的社会印象管理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及社会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向学生家长、向社会团体投射某些信息来影响学生及社会对自己态度与看法的一种行为。教师的印象管理策略有助于教师及时反思与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达到社会角色的期望。教师印象管理主要包括内修炼与外整饰两个部分,教师可通过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学生反馈效应、消极印象修补等策略进行自身印象管理[15]。

本章已经谈过内修炼(如内在的精神形象的涵养、慎独)以及外整饰(如衣着规范、仪容规范)等,此处着重强调一下消极社会印象的修补策略。实际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缺陷及不足,以他人作为观照自己的社会印象的一面镜子,读懂他人,就是读懂了自己。当出现消极情况时,也无须一味开脱,或故意掩饰,这样反而显得不真诚,不负责任。教师可通过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三种具体策略来补救消极的社会印象。当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或他人时,要真诚地道歉,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真诚的自责和悔恨,以期获得谅解;说明的方式是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教师懊悔造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出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体现出教师人性的真实,更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与好评[16]。

四、修养教师良心与完善社会监督

良心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良心在社会生活中呈现为不同的层次或类型:一般良心、个人良心、职业良心。一般良心是指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最普遍的内容。个人良心是指个体基于其自身具体的道德生活在道德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不同体悟而形成的带有个体特质的良心内容。职业良心是主体对职业生活中道德义务、责任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自觉。良心起作用的方式有直觉和理智两种类型。

就教师的社会伦理而言,长期关注内在的良心修养可以促使直觉型良心作用机制的产生。当教师在社会情境中面临某种道德情境时,这种直觉型的良心作用机制会促使教师以不假思索的方式完成道德判断与决定,以莫名其妙的不安或突如其来的使命感或荣誉感的方式使人迅速做出道德抉择。但是,在社会伦理领域,教师的社会良心还需要依赖理智的作用方式: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主体欲求、偏好发生矛盾时,良心会“自己与自己打官司”,最终形成道德抉择[17]。

无论是良心的哪种作用机制,都需要与外在的社会监督机制相互配合。配合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的社会伦理规范,向全社会明确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边界,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实质性的教师专业奖惩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以之为抓手,在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建立健全教师资格的退出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为着力点,促使教师专业的社会伦理健康、高效、可持续地实现。

个案1:给家长一封短信

班主任在周班会总结前向全班收集了学生各方面进步的材料,除了班会上肯定之外,还以班委的名义给家长发了短信。其中一个学生成绩一直不好,但是在解答一个数学题的时候,向老师谈了该题的四种思路,老师和班委会学生在讨论短信时,一个班委提议这样写:“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在解答一道数学题时,给出了四种方法,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她将来就是个数学家或者有数学专长的工程师。”

反馈:这个孩子不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进步,学习方面逐渐走向自觉,行为方面也面目全新。

个案2:给家长一点帮助

一个学生在家里很没有礼貌,对爷爷、奶奶、父母都不尊重,常常出言不逊,有次还骂了爷爷,班主任知道后,做了家访。在家里,要孩子给爷爷赔礼道歉,并定了几条尊重老师的规矩。孩子因为很怕失去班主任的信任,勉强接受了。几次跟踪家访之后,班主任主动请这个学生在班上谈尊敬家长的问题,孩子有些害羞,但还是说得很有道理。

反馈:家里反映,这个孩子在家里慢慢改变了,变得对老人有礼貌了。

个案3:给家长一份信心

一个学生属于“双差”,家长每每见到老师就没有精神,好像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信心。班主任苦思了很久,有天放学时,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找这个学生的优点,第二天收集起来,还真是不少。于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在班上花了十分钟,让同学们给这个学生找优点。

反馈:学生自己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家长也说:“从来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个学生后来反省了自己,在班上请同学们给自己找毛病,也找了一大堆。这个学生在反省中这样写道:“我从来就不知道同学们还这样看得起我,我决心一点一点地改,我要对得起同学们对我的信任。”

资料来源: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2006年10月7日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社会伦理

SocialEthics

社会形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