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项准则 >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02(第1页)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02(第1页)

第二节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02

第四,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自由选择和自由回答的权利,不能武断地、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必须作出某种回答。

第五,提出的问题必须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同学,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不能只面向个别同学提问。总之,教师提问时应该具体体现现代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合法权益,公平、公正,利于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等伦理精神[17]。

(2)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实际上与教学分量密切相关,虽然容易被忽视,却对学生的认知、道德、情感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且长期的伦理熏陶功能。如果教师能够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能够缔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节奏的控制需要符合如下规范:

第一,张弛有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分配,还是教学方法的调适,都牵涉到紧张与放松的关系。教学节奏过于紧凑,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或畏难情绪,而且容易影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品质。而过于放松或缓慢,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合适的策略是保持“适度的紧张”,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策略。

第二,起伏有致。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所谓“教学态势”,这样的态势源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所反映出的言传身教的整体价值氛围,以及教师对整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掌控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心理学领域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情绪激动状态,则会对其掌握较难的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注意力的分配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氛围及教学态势。

第三,动静相生。教师要促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动”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但绝不是杂乱无章。而“静”也不一定是死寂一片,悄无声息。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各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安排各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有动有静,动静相生,错落有致。

2。教学内容中的伦理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传达的价值观念、培育的行为习惯、提高的各个方面素质的总和。为了避免概念泛化所引起的概念歧义,在本书中,所谓教学内容伦理,不是指教学内容中可能包含的伦理学课程的内容,也不是指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和体现的伦理道德,而是具体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应当具有的道德精神和遵循的道德规范[18]。更明确一些,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道德精神及伦理规范。

(1)教学内容详略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之内,对哪些做重点讲解,而哪些则是一笔带过,该选择过程涉及教学内容处理过程中的“内容详略伦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教学重点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新入职的教师们应该格外重视:一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备课过程中事先确定好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重点,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学大纲或教案、学案中规定好的教学重点;二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实际呈现比例,该层面主要受到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深层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的详略伦理”主要表征在第二个层面。

实践“内容详略伦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依据“求真、向善、趋美”相谐的原则,灵活地、适时地调整实际的教学重点。

请看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在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课《鹬蚌相争》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了疑问。这虽出乎老师的意料,但他认为这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好时机,于是抛开原计划,决定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疑问展开讨论。全班同学正在兴高采烈地读课文,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受此启发,其他同学认为蚌也不能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因为蚌一开口,鹬就会趁机拔出嘴巴逃走。

老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确不妥;有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有的反对说,改编也要古为今用,不正确的要修正;有的认为课文是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这么写没什么问题;有的坚持认为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把教材改一改,并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写给编辑叔叔的建议:“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河滩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扬扬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正当老师要结束讨论时,又有一个学生说刚才的讨论有问题,因为鹬的嘴巴被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但蚌就不一定了。蚌的嘴巴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可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请教科学教师、观察蚌来解决[19]。

在案例中,学生对寓言《鹬蚌相争》中的故事内容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故事内容是根据古文内容改编的,寓言故事主要是借事说理,不必非要追求与生活常识完全一致的“真”;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寓言故事也应该符合生活实际,例如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巴。这种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好的教学重点必须进行巧妙的调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临时决定放弃原先预设好的教学计划,把原有规定好的教学内容重点,转变为学生在课堂上即兴生成的问题,使学生围绕自己的疑问展开讨论成为课堂的重点内容,学生成为了课堂实际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较好地实现了由“求真”到“向善”的过渡,把“求真、向善、趋美”原则自然而然地巧妙融合在一起。

(2)教学分量掌控

教学分量的处理是教学内容伦理的重要内容,主要表征为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学内容的难度是教学分量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难度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生理及心理能力,符合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以及已经具备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既不过易,也不过难,教学的难易度应该处于学生认知、情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内。

其二,作业量的大小也是教学分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业布置的量的多少、作业完成方式的要求、呈交给教师的方式,既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涉及教师的教学伦理。教师不应该为了提升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成绩而任意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或者缺乏教学责任感不布置作业。作业量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又不能使学生的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的留白策略

留白不是空白,留白同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时间安排策略,课堂教学结构中的留白策略与教学内容的伦理维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践“课堂留白伦理”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趋美”原则。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意指计白当黑,创造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而所谓课堂留白,不是指课堂空白,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懂得在课堂内容的整体结构安排方面巧妙地“留下空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从留出悬念、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留出耐心等方面,构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课堂美学之境。

一位教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放了一位名家的朗读录音,名家深情诵读,感情充沛,读至“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语音凝重哽咽,令人鼻头发酸,而读至“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语音断续,声断而气流不绝,盼归向往之情切切、意绵绵,使人深受感动。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眼圈发红,喉头发紧。此时老师没有马上说话,稍停之后问“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蕴涵着哪些深情?”这时学生在感情震撼后,已初步走出文章,正是有感而发之时,因此,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他们谈到诗中有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更有对祖国的思念,对统一的期待。认识十分到位。

试想,如果在录音一停,老师马上发问,沉浸其中的学生只能如鲠在喉,就不会有充满深切体会的精彩回答。而老师如果停顿时间过长,学生**已过,讨论评说的愿望也会减弱,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这里相机诱导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入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因此,高明的教师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和艺术大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给学生感情空间并善于把握最佳时机[20]。

实践课堂留白策略主要应做到如下四个方面[21]:一是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由教师唱主角”的课往往不是好课;二是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空”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三是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课堂留白强**师的精讲,同时强调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四是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内容结构。教师要舍得“空”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而且练习不一定非要被放到课的结尾,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多练习才能出真知。

课堂留白既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伦理的基本要求。有些教师习惯于采用“满堂灌”式的课堂结构安排,唯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单元内讲得不够多,不够充分,这实际上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在无形中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学习兴趣,不利于培育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教学管理中的伦理

(1)奖励与惩罚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奖励与惩罚都会成为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首先来看奖励的实施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应当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是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和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在奖励对象上,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的学生特别需要鼓励,而一些自尊稳定、有骄躁表现的学生,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和公平的性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到用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进行的奖励都应当恰当和灵活运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