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3-344
[13]论语·宪问
[14][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2
[15]孟子·尽心章句上
[16]周浩波,迟艳杰。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17]教师幸福感言[EBOL]。http:en。fanwenjiaoshixiihui135421531319979。htm
[18](清)张履祥。愿学记一
[19]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6
[20]王玉华。浅谈教师的付出与回报[EBOL],http:。fjzzjy。gov。fo。aspx?pkId=94490
[2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8
[22]王均平。大学师德建设的现状及改革对策。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7(3)
[2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47
[2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50
[26][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0-331
[27][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4,332
[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1
[2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2
[31][英]D。D。拉斐尔。道德哲学。邱仁宗,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95
[32]禁闭是马卡连科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教育手段,不可随意套用。——作者。
[33]论语·子路
[34]王正平。教育伦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68
[35]王球。教师伦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1
[36]在伦理学上“仁慈”与“仁爱”等概念相似,这里选择仁慈概念的理由与弗兰克纳的观点相同:“我把它称作仁慈原则,而不是仁爱原则,其理由是:这条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上行善避恶,而不仅仅是希望或准备行善避恶。”(威廉·弗兰克纳:伦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4页。)——作者。
[37][美]威廉·弗兰克纳。伦理学。关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96,98
[38]论语·颜渊
[39]论语·颜渊
[40]论语·雍也
[41]论语·学而
[42]论语·阳货
[43]论语·颜渊
[44]论语·阳货
[45]孟子·尽心下
[46]孟子·梁惠王上
[47]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