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98年 >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第1页)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第1页)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辉历程,把一个约有80%文盲的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而且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中国教育发展的这一历程是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艰苦曲折的道路。今天我们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教育建设的历程,对于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启发意义。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2]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于五四运动时期,形成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进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和制度。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如下几个时期。

(一)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时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立即意识到新时代的到来。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以及他们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介绍宣传苏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1921年《新青年》第8卷2号、4号和5号的“俄罗斯研究”专栏里,刊登了《苏维埃的平民教育》《苏维埃的教育》《俄罗斯的教育状况》《革命的俄罗斯的学校和学生》《俄国的社会教育》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性质问题。李大钊、陈独秀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正确地阐明了教育的性质。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阐明了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发展,教育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还有杨贤江、钱亦石等人。杨贤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潜心研究教育理论,翻译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了《新教育大纲》和《教育史ABC》。这两部书的出版,对中国此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教育不仅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且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何叔衡等共产党人即在长沙创办了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党培养干部;1922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大学;1923年中共湖南省委创办了湘江学校;1926年和1927年,中国共产党又分别在广州、武汉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些学校的建立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也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形成时期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在革命根据地形成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其他十几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在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同时,兴办人民教育事业。这里的教育完全不同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

在苏区时期,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教育工作也不例外。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3]。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因此,苏区时期被认为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形成时期。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革命根据地不可能有系统的学校制度,主要以干部教育为主,培养党、政、军干部。苏区的干部学校主要有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苏区除设立干部学校外,还十分重视在职干部的教育,从中央到各省、县、区,都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除了干部教育外,苏区也很重视工农教育和儿童教育。为了提高工农大众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各地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以扫盲为主的文化教育运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夜校、半日学校、露天学校、星期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班、识字组、读报组、俱乐部、列宁室、巡回图书馆、研究会等。苏区的儿童教育实行免费的、义务的和普及的教育。学制规定列宁小学为五年制,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初级小学三年,高级小学两年。为了适应农村的情况,列宁小学采取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形式,并放农忙假期,把学习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东江等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实施“抗战教育”。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指出,“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要“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新教育制度、新课程”。[4]教育方针继承和发展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提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成熟时期。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根据地的教育仍然以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为主,同时对儿童基础教育也很重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规定: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5]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以实施高等的专门教育为主,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当时建立的大学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并先后在山东、晋察冀、淮北、苏北、苏中、鄂豫皖、太行、太岳等根据地举办了12所分校;还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这三所学校后来并入延安大学;1939年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1940年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首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高等学校,师生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学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向农民子女开门。1938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小学法》,规定小学修业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合称完全小学,初小单独设立。中等教育因边区需要大量小学教师,因此重点发展师范学校。1937年3月成立鲁迅师范学校,1938年为解决国统区和敌占区到延安的知识青年求学问题成立边区中学,1939年7月鲁迅师范学校和边区中学合并为陕甘宁边区第一师范学校。次年又在关中、定边分别成立了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学制两年或两年以上,为边区培养小学教师和基层文化干部。1940年在庆阳成立陇东中学,1941年成立边区医药专门学校,1942年又设边区职业学校。可见,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和边区的发展,中等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当时的中等学校不是为高等学校培养生源,而是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战培养干部。

边区的群众业余教育继承和发扬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传统,为适合抗日战争的环境和边区条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业余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尤以冬学运动规模最大。冬学是利用冬天农闲季节开展扫盲学习和其他教育活动。

整个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940年3月,《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族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指出:“应该确立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即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6]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7]新民主主义教育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自强,重视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当然,它并不排斥外国经验,而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8]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学生。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9]新民主主义教育为大众所享有,并成为大众革命的有力武器。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继续和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扩大,新民主主义教育在改造新解放区旧教育的同时得到扩大和发展。这一时期,各解放区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传统,继续坚持以干部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等教育,发展小学教育和群众业余教育;对新解放区的旧教育进行改造,废除旧教材中的反动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造教师的思想。1948年秋,东北地区已接近全部解放,生产建设和支援解放战争成为东北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为此,东北解放区从长期发展着想,把以政治教育为主的短期政治训练性质的学校,改为以文化教育为主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正规学校,为将来的建设储备干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前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的文化教育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其同时明确指出:新中国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从外国教会手中收回教育主权;妥善地接收全国新解放区的旧学校;对旧学校进行初步改造,包括取消在学校中的反动组织和训育制度,取消国民党政府设置的公民、党义等课程,设立革命的政治课;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