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简介 > 素质教育编(第1页)

素质教育编(第1页)

素质教育编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树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

我国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礼记·大学》整篇都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就是立德树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但是,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我们的青少年奔涌而来。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

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不得不让人担忧。“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在考试的战车上,让他们整天埋头于作业,脑子里只想着分数,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国家,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那么他们长大以后怎么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怎么能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道德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要求。

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学龄儿童青少年时代,是长身体、增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要把道德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贯穿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工作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不是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德育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也是所有任课教师的事;德育不只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事,也是学校管理的事。所以,学校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使学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学生的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课程改革中,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具体和细化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学科育人思想和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当然,各科教学不是贴德育的标签,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各科教学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道德教育需要遵循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教育改革中注意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衔接。幼儿园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由习惯而养成观念和自觉行为。要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所谓小学化,是指把小学的课程下放到幼儿园,过早地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不是不能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小学要让儿童了解个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品德。中学则要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为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大学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当前要把诚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人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种利益集团追名逐利,社会出现许多失信的怪现象,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教育。因此,加强诚信教育,从我做起,实是刻不容缓。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在活动中体悟生活,在与同伴交往中,养成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地对待社会、正确地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许多学校在组织学生社会活动时有种种顾虑,怕出安全问题,因而因噎废食,不敢组织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结果孩子们缺乏锻炼,将来长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道德教育要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社会各种文博的资源。特别是要与家长沟通、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媒体要充分发挥媒体教育功能,杜绝不健康的内容。全社会共同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身体健康、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一代新人。

科技、道德及青少年道德教育[2]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人们需要用新的观念来理解世界。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巨大杠杆。从人类第一次获得一种支配自然的能力——会用火,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革命不仅引起了人类知识的激增,而且创造了崭新的物质文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引起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自身的变化。众所周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总是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从事社会活动。人类道德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道德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有所下降。当前物欲膨胀、享乐主义流行、环境恶化。不得不使人怀疑,科技进步是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还是带来了灾难?

一派意见是,科技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堕落。我国古代老庄学派和西欧的卢梭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另一派意见是,科技发展必然自然而然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我国古代即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也持这种观点。

我认为,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科技发展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过上了文明的生活。另一方面,道德也影响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的坚持真理、献身精神、合作精神,都是一种道德力量。至于当代人们的物欲扩张、尔虞我诈等非道德行为,并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恰恰是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十分重要。从青少年个体发展来讲,有必要加强道德教育。因为他们将来要走向社会,只有遵循社会的道德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因为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关系的杠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把一个出生时还是一个与动物区别不大的生物体变成一个社会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也就是传授做人的经验、人类的文化。所以,中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首先教育学生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会与人沟通和合作的人。然后才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本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

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物质丰富,青少年难以适应动**不安的世界,容易受到各种**。因此,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社会,增强“免疫力”。同时使他们有自信,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儒家文化就是典型的伦理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仁者爱人,主张互相尊重,互相友好。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强加于人。孔子主张“义”,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不道德的事不做,不道德的利益不去占有。

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既要继承中国道德教育的传统,又要赋予时代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从历史传统和现代社会要求的结合来说,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现代道德教育绝不是要人们闭门思过、修身养性,而是要与社会相结合。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要忠于自己的祖国,热爱人民大众,关心国事,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是中国传统美德。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爱心献给每一个人。

第二,热爱劳动与科学。劳动创造世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在从事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求真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献身的精神。

第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顽强不屈、积极进取、自力更生的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更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第四,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单人行动,必须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因此,团队合作精神十分重要。

第五,诚信待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诚信,认为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人处世待人的人生哲学。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社会诚信缺乏,带来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这是当前道德教育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道德教育需要进行的内容可能还有很多。道德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调节器,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道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有些国家设置有道德课程,有的国家不设道德课。不论设不设课程,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不能把道德教育只赋予道德课程、赋予班主任,每位教师、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应该含有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谓“教书育人”,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重要的是要实践。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应有的道德精神。因此我提倡,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民主、平等是德育的基础[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