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顾明远 > 教书育人编(第2页)

教书育人编(第2页)

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我们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我在中学里工作就有过许多教训:学生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的时候还心平气和,但学生往往不听你那一套,和你顶着。话越谈越僵,我的火气越来越大,结果不欢而散。我渐渐感到书面教育和口头教育都不是办法。当然,道理还是要讲的,但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付出行动,还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因此我说,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6]

钱学森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精辟的讲话。我和钱老没有什么接触,对他的教育思想更没有什么研究,只是我在师大附中工作过几年,那里是钱老青年时期读书的地方。记得1991年师大附中成立90周年的时候为了编写校史,有老师去访问过钱老,钱老有一番谈话。这个谈话很重要,不仅回忆了他在师大附中的往事,还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我认为学习和实践钱老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认真整理钱老关于教育的论著、谈话,原原本本地呈现钱老的教育思想;二是联系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按照钱老的教育思想,改造我们的教育;三是开展一些实验,特别是钱老关于大成智慧的学制改革缩短的思想,需要实验研究。

我就结合当前教育的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不久前我买了一本书,叫《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英文名叫APlaceCalledSchool,美国人约翰·古得莱得写的,西奥多·赛泽为这本书写的序言叫《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他是在批评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希望学校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我想,我国今天的学校也应该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因为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当然不是全部,不像一个学校。像什么呢?像一个作坊,制造机器人的作坊。

学校本来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现在许多学校把学生当作提高学校所谓声誉的工具,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有一张吓人的照片,某高三毕业班黑板上方贴了一副对联,“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用来鞭策学生拼命地学习。这是教育吗?这是摧残人才。现在许多老师要求学生拿到考卷“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这是教育吗?这是培养机器。

因此,要呼吁回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回到一个称作教育的场所,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原点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育人才,促进人类的发展。从个体来讲,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从人类来讲,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现在大家把教育当作工具,有些家长把儿童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是为了儿童真正的成长,是一种虚荣心。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这个班那个班,就要学习知识,就要学奥数,而不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将来的幸福。是不是知识越多,将来就一定越幸福?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不是知识越多,就越幸福了呢?不一定。现在是信息社会,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都知道,很多学生知识可能很丰富,但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经常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每年差不多都有研究生跳楼,遇到一些挫折就想不开,这就是没有健全的人格。

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光有知识是不行的。知识也不等于是智慧,知识要真正变成智慧,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念和能力。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主要是知识,很少重视儿童的能力和人格培养。其实越是小孩,对他的人格的培养越重要。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不是靠说教,不是靠书本知识。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这是儿童的权利。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我们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还是那句话,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我们现在讲因材施教,什么叫因材施教?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你说我本来喜欢语文、喜欢文艺,你非要让我学奥数,是不是对我的最大的不公?反过来也是,我本来很喜欢数学,你非要让我去学艺术,不就压抑了我的数学才能?他本来动手能力很强,你非要他学理论,将来他不可能成为理论家。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他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2005年,我们曾在哈尔滨呼兰区开过一次义务教育的现场会。那次现场会组织得很好,10位校长讲他们是怎么办学的,一个人讲5分钟。还有10位老师讲,10个毕业生讲。毕业生里面有的已经成企业家了,很有钱了,有的还是在当农民,还有理发师。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他说读八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因为他的功课很不好。他说:“我的爸爸就说了,你也考不上高中了,算了,还是回来种地吧,种地还可以赚钱,上学还要交钱。”那时义务教育还不免费,还要交钱。可是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老师去做他爸爸的工作,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另外你的这个孩子喜欢画画,你还是让他上吧,说不定将来会有出息的。家长听了以后,就让他回去上学了。他因为喜欢画画,初中毕业以后就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以后就到一个广告公司画画,赚了一点钱。过了几年以后,又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他没有上。第二年再考,考上了清华大学的艺术学院。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个老师发现他喜欢画画,把他要回来,那么他可能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老师并不一定知道他将来能够成什么才,就知道他喜欢画画,就让他回来了。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他的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发挥,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要因材施教,就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要考虑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怎么搞教学?信息技术的革命,一定会引起教育的革命。当然我们现在老师们都在做课件,用信息技术上课。但是我觉得做课件是最一般的应用。真正的信息化,不光是做做课件而已,而且课件既有优势也有不利的一面。我是不主张什么课都做课件的,也不主张一堂课完全用课件。用课件有它的优点,一个优点是很形象。远方的东西看不到,可以在课件里看到;古代的东西看不到,可以在这里面看到。但是课件也有它的弊端,第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机对话不如人人对话有人文感情。教师在课件上画一个圆,学生的感官就是看一个圆,如果老师当着学生的面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那就大不一样了,如果老师能够把这个圆画得很好,学生就对这个老师非常佩服。所以人机的对话跟人与人的对话不大一样,人跟人的对话有感情在里面。第二,有的时候束缚你的思维。我有时候做课件,本来我讲课讲到哪儿算哪儿,后来一看跟写的提纲不一样了。第三,有的时候用了课件是节省时间了,但是影响学生的思考。一个标题出来,一个概念出来,很快过去了,没有让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写的时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对用课件是有保留的。不是不赞成用,是怎么合理地用,怎么有效地用。信息化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个性化、网络化。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到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国外出现了一种“翻转式教学”,过去是在课堂里面听课,回家做作业。将来可能要成为回家听课,到课堂上做作业。很多课程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了。现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把40多门课程放到网上,回到教室干什么?跟同学讨论,跟老师讨论;回到课堂上做作业,做作业遇到困难了,老师加以辅导。可以在网上注册大学的课程学分。其实,我国师资培训也已经用上这种远程教育模式。美国还出了一种网上学习的可汗学院,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差不多,比如说给学生设定课程的10个台阶,10分。第一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1分,第二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2分,没有完成,退回去重新学,满了10分以后,这门课就算学完了。开始这种方法是一名叫可汗的学生为自己远方的亲戚答疑而设计的,后来成了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据说现在已有几十万人注册。

所以,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首先,信息化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孔夫子的时候,连课本都没有。孔夫子本身就是知识载体,靠他的智慧和知识培养学生。我们长期以来也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和课本是知识的载体。现在老师和课本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在2岁的孩子玩平板电脑都已经很熟练了。平板电脑现在都可以上网,可以看电视。

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现在的垃圾信息很多。我的手机经常收到卖房子的信息、上辅导班的信息。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智慧。老师要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处理好这些正确的信息,能够转化为智慧,所以老师是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讲拔尖创新人才。怎么拔尖?孩子确实有差异,有的孩子聪明一些,有的孩子智力差一些,但是我们要拔尖是在他们生长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拔尖,我们现在是掐尖不是拔尖。袁隆平选稻种子,总不能把秧插进地里就选吧?只有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看出来,这棵稻子有什么优势,能够经得住风吹,或者穗子特别大,这时候才能选好种子。我们现在是孩子生下来就要拔尖,说这是个天才。这样怎么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是要普及大多数人的知识,要在培养一般人才的基础上冒尖出来。当然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我不反对搞一些超常儿童实验班,但不是说一开始就去拔尖。这样拔尖的并不一定真正成为拔尖人才。还是要在普遍的、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当中来发现一些人才,发现一些确实有天赋的,就像刚才讲的那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一样。所以我们老师要有眼光,不要认为门门都好的学生是好学生,不一定。我们经常拿钱锺书和钱伟长做例子,钱锺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0分,清华还是收他了,后来成了我们最著名的大师级的文学家。钱伟长的母校是我们家乡梅林中学,我去过那里。他在中学里面历史学得最好,他《史记》都能够背得出来,考清华的时候物理很差,但是清华收他了,因为他历史好、语文好。以后他受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影响,又转学物理了,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本来中学里面数理化考得并不好,但是后来还是成为了物理学家,就是因为他当时有报国的精神,发愤地学习,把报国作为他的志向。

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志向,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有了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将来就能做出成绩来。

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培养人才。不是把教育作为工具,不能把孩子作为工具。

语文给我文化,给我智慧[7]

语文是工具,有了它,才能思考,才能表达,才能交流;

语文是基础,有了它,才能学习,才能生活,才能工作;

语文是文化,有了它,才有精神,才有智慧,才有品格。

这就是语文的价值,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所在。但是说实话,我小时候并不太喜欢语文课。原因是那时学校的语文课就是要求学生背书。上小学三年级,刚好遇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火,流离失所,辗转城乡南北,没有正规学校好上,只好去读私塾。私塾老师是一位乡村郎中,收了四五名学生,初入学的读《三字经》,有一名十来岁的大孩子读《孟子》,让我读《大学》。老师也不讲解,就是让我们背诵。当时似乎都背熟了,但今天也只记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开篇的第一句。等到上了初中,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为了标榜他们的“王道”,让我们读《孟子》,天天背“孟子见梁惠王”等文章,这些不求甚解的背诵把我带到厌烦语文课的境地。但是我爱阅读,爱写作,可是那个年头没有什么儿童读物可读。还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比我大三四岁的邻居金懋鼎同学给我讲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听了很有兴趣,于是就向他借《三国演义》来阅读。虽然很多字都不认识,但我对它的兴趣极大。以后又读了《西游记》,更是爱不释手。那时候才开始对语文逐渐感兴趣了。抗战胜利后,读到了鲁迅、巴金、冰心的作品,感受到了文学之魅力。到了高中,我们的语文老师李成蹊先生(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徐州师范学院文学系教授)给我们讲《文心雕龙》,讲文艺评论,这时候对文学才有所了解。在高中,为了参加民主运动,我们办起了壁报、油印小报、杂志,开始写点小文章,逐渐地也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我以上的经历可以看出,我的语文基础没有打好,在现在的工作学习中常常会感到这是个缺憾。所以,我时常劝告少年儿童朋友们要从小重视语文学习。

但是,光劝告是没有用的,要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根据我的经验,就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其实语文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课程,因为语文的内容最丰富。因此,从阅读入手是最好的办法。我的孩子成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也没有太多的儿童读物可读,但我等到他们略识几个字以后,大致在三年级,就让他们读《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最优秀的童话故事。他们读得颇有兴味,于是对语文也就重视起来了。其次就是作文,先从写日记开始,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笔头练出来以后,当他们看到一些感兴趣的事物时,就会有写作的冲动。

今天,语文学习的条件与我们小时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儿童青少年的读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是要有所选择。现代的语文读本要读,经典读本也应该选择几本读一读。在年轻的时候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就容易得多。

语文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不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还是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继承人类文明的遗产,增进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育》杂志很重要,它是语文教师研究语文教育的园地,是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也是引导青少年学好语文的航标。我祝愿它越办越好!

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8]

孟彩娟校长倡导山观实验小学开展的“家庭小书房”建设活动,我很感兴趣,当年曾到过几户学生家里看了孩子的小书房。书房虽小,但确实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给农村家庭注入了淳朴的文化气息。受此启发,我欣然题写“读书、思考、实践,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作为对他们的鼓励。当年不经意间的这一句感触,后来山观实验小学把它作为了学校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并10多年孜孜以求,坚持引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成长,取得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对此我深表欣慰。

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是学习的主要途径。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这篇杂文中提到,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为了谋生的读书,为了工作或升学不得不读,这种读书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另一种是嗜好的、为自身发展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他认为,只有后一种读书,才能有浓厚的趣味,也才“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可见读书要能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职业的学习也是需要的,因为将来你总要就业谋生。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对该事业有兴趣,自愿地为事业而学习。勉强的学习总是难以深入,难以成功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职业定向,更应该让他们自愿地、有趣味地学习。同时,读书也是培养儿童兴趣的最好途径。

当然学习不光是读书,观察、思考也很重要,读了要想、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启发式,不要灌输式。我们经常讲减轻负担,减轻负担为什么?不是说减轻了负担让学生去瞎玩,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问题,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有时间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在有趣的玩中学习。小书房里有大宇宙,小书房里有大智慧,从“小”到“大”是一个必然过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走进书房,是为了明天走出书房。所以说,学习是一个读书、思考、实践的过程,最终要“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

一个人不会读书,是不会成长的,读书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大人都不会读书,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他的文化素质也不可能得到多大的提高。

我一直有个观点,语文教学应该以阅读为中心。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它的表达形式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了掌握这个工具,除了会听、会说以外,还有就是要会读、会写,因此,听说读写都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包括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应该是中心。以前有一些小学提出语文教学以作文为中心,不适当地加大作文比重,我认为这不恰当。小学阶段,从写话开始,到要求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等,这四五百字的习作怎么能带动语文这么丰富的内容呢?写作当然也很重要。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体现,这我赞同。但这是结果,结果并不是引领,引领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应该用阅读来引领语文教学,最后达到会表达。总之,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都重要,并不是说阅读最重要,但阅读绝对是中心、是引领,读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词汇,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才能写得更好。

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引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不想学习,怎么办?老师就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其感兴趣的知识。他提出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书籍,“阅读、阅读、再阅读”,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读感兴趣的故事、童话、诗歌,等等。对读书有兴趣,对学习自然有兴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