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顾明远 > 教书育人编02(第1页)

教书育人编02(第1页)

教书育人编02

第二环节是思考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从小有了这种创新意识,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他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

光读书不思考是不够的,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不会灵活运用就变成书呆子了。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求答案,所以老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建构知识,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激活不起来,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好的方法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学习的知识就不能理解透彻,就不能举一反三。这就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能提出很多问题来。我们的教育缺乏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课堂上满讲满灌,在课下又布置了许多作业,让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思考?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广泛学习其他知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打开了,就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从会说话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总想问一个为什么。随着知识的增长,问题会更多。不会提问的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题。

第三环节是实践

教育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也是生产力。学校是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想创造知识,就不能离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要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那就要把教育和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生产结合起来,与社会的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信息社会更是如此。所以说,我们要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世界去实践。

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过分重视书本的传授确实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应该提倡给学生更多自己活动的空间,包括自学的空间。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素质教育有两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就是一个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教学必须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吸收、检验和批判,进而有所创造。所以,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拥有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我觉得道理是要跟学生讲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里面,让孩子去实行、去体验。道德教育对小孩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习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当中判断是非。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一步。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知识传授,这个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总之,在书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也能培养一个人好的品质。但读书还得思考,读过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再到生活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通过读书来获得真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从这一意义上讲,“读书、思考、实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也是一个回旋的过程,它构成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石。

第四环节是要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环境,小书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小书房中读书,在小书房中思考问题,最终还要能走出书房,走向世界,培养有远大理想、宽阔胸怀、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们中国的教师需要有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二是国际文化的视野。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必须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重视人格素养,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二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和先进的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交流越来越快,地球变得小了,教育的开放性、国际性越来越强。教育不能不纳入全球化的轨道。教育只有加强开放的力度,才能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山观实验小学做的是“在小书房中读书”,想的是大世界、大天地,说明孟彩娟校长和她的学校是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国际的眼界的,是能做出学校的特色来的。什么是办学特色和特色学校?通常人们对学校办学特色有一种误解,认为学校办一些特长班,或者组织一些特长的小组团队,就认为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是根据学校历史、学校环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全校师生认同,并朝着目标去努力,取得显著成绩,为其他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学校。中小学虽然不像大学那样是文化的中心,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的理念不同,各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山观实验小学在“小书房”中有办学的大思想,这才叫真正的特色。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真正的特色还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学校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它是几代人的努力积淀下来的。希望山观实验小学继续把“小书房读书活动”引向深入,产生更好的办学效果,并经过全校师生长期的努力建立起具有本校独立风格的特色文化。

悼念教育家、思想家、教育革新家吕型伟老师[9]

昨天上海来电话,说吕老去世了。我先是为之一惊,然后感到无限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睿智的教育家,一位良师益友。虽然早已知道他近年来身体欠佳,常住医院,但总想他这样乐观、豁达的人一定能战胜病魔挺过去,没有想到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痛哉!哀哉!

去年(2011年——编者)12月19日我到上海华东医院去看望他,那时他精神很好,说自己没有什么毛病,但医生不让他出院,只在节假日回家。他的床头柜上、窗台上摆满了书籍和报纸杂志。他说,什么书都看,住在医院里“寂寞啊,寂寞啊”!吕老本来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一生为教育奔波,过了耄耋之年,还领衔未来教育综合改革的课题,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访了我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具体指导这些学校的教育改革。现在把他关在病房里,他哪能不寂寞啊?

我和吕老相识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他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我是学会的学术委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特别是1986年春天,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师范教育代表团到日本考察,吕老是团长,我是副团长,一个多星期的共同生活使我更加认识了这位睿智的、豁达的、风趣的教育家。和他在一起你不会感到寂寞,他会给你讲许多他经历的故事。他17岁中学毕业就在浙江家乡山区当校长,后来上了浙江大学教育系,参加了地下党。他会告诉你,当年怎么巧妙地与国民党做斗争。上海解放,他接管了旧学校,当了中学校长。他还会告诉你,他曾带领上海的教师去参加土改,因为没有正式的住处,曾经一个人住在寺院中的寿材里。他风趣地说:“我是睡过棺材的。”说到风趣处,让你忍俊不禁。

大约是20世纪末,他在家乡新昌参加母校的校庆,忽然头晕,说话也语无伦次,去医院发现头颅里渗血,经过引流、清洗,很快就康复了。他病后照样到处跑,看见我们就说:“我是被洗过脑的,现在新的头发又长出来了,哈哈!”他就是这样一个乐观、风趣的人。

吕老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对教育有三句极为精辟深刻的话,他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多么精辟!

吕老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三句话,吕老70多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的实践,他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校长、教育局局长,从事过教育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吕老是一位教育革新家,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提出许多教育革新的思想。他常常讲,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要向前看,考虑未来的教育。他把他的两本教育文集分别起名为《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一生为未来》,充分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吕老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儿童也好,提倡第二渠道也好,动脑动手也好,都是为了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创新人才。他认为,教育首先要把所有儿童培养成人,然后培养成才。培养成人就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吕老非常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讲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不等于千篇一律,没有差异。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他反对把人“标准化”。他说:“我的60年的教育生涯,观察了成千上万名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的发展,使我形成了这样一条教育的信念,即‘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只要能扬其长而避其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他认为,在讲教育平等的时候,不是用一个标准来培养人,要重视英才教育,培养大师级人才。

吕老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他认为,人的潜能总是蕴藏在个性里面,“有价值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因此,教育要重视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基础教育阶段要在教学策略上采取灵活的措施,鼓励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我和吕老有着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我是在吕老的信任、指导、帮助、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编纂《教育大辞典》的工作。1986年11月5日至9日中国教育学会在武汉召开学术会议。时任会长张承先、时任副会长刘佛年和吕老提出编纂一部教育大辞典,并且提出让我任主编。我开始不敢接受,怕不能胜任。他们认为此项工程巨大,需要年富力强的学者长期努力完成,因而鼓励我把这个重任担当起来。这部书从分卷到增订合卷本共用了12年的时间。吕老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每次大辞典开编委会、审稿会都来参加,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教育大辞典》顺利完成。

2000年中国教育学会因时任会长张承先年事已高,身体欠佳,需要换届。又是吕老一再建议由我来担任会长。这10多年来,他经常参加学会的活动,不仅给学会活动增色,而且是对我个人的极大支持,也使我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们虽然年龄相差10来岁,但真算得上是忘年之交,我们不仅有教育实践的相同经历,而且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我们的友谊就是建立在这种共同信念的基础上的。现在吕老走了,我们悲痛,但是寿无金石,我们只有努力工作,薪火相传,使吕老的精神永存!特作挽联如下:

教育是事业、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精辟语言论教育;

一生为人民、一生为孩子、一生为未来,贡献教育于一生。

怀念陈元晖先生[10]

陈元晖先生是我的老师,虽然我不是他直接的门下弟子,但他确实是我的老师。还是在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办了一期中国教育史研究班,邵鹤亭、毛礼锐、陈景磐、陈元晖就是这个研究班的老师。当代教育史学界著名学者王炳照、陈德安等都是这个班的研究生。我当时刚从师大附中工作4年后回到教育系任教。因为我早年留学苏联,在国内教育系没有读完,特别是没有学过中国教育史,因此感到要补上这门课,于是抽空就到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去旁听,听了陈元晖先生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后来又认真拜读了他的专著《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使我对中国教育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以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后,陈元晖先生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但对教育时时关心,继续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发展教育科学,他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同志一起,在社科院召开了几次教育座谈会。我当时任北师大教育系主任,他就邀请我参加。我当时年轻气盛(其实也不算年轻了,已近50岁了),在座谈会上总要发表点奇思异想,陈元晖先生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支持我、鼓励我。我当时说,我国对教育科学不够重视,养猪的有畜牧研究所,吸烟的有烟草研究所,培育人的却没有教育研究所;各行各业都有学会,连钓鱼都有协会,从事教育工作的上千万教师却没有教育学会。我强烈呼吁恢复中央教科所,成立教育学会。于光远、陈元晖非常支持我的发言,并决定开一个教育界的大会来呼吁国家和社会重视教育,陈元晖还推荐我在大会上发言。那就是1978年秋天在公安部礼堂召开的千人大会。与此同时,当时的教育部领导董纯才、张健等同志也在竭力为恢复中央教科所和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向中央报告,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中央教科所很快得以恢复,中国教育学会也在1979年4月成立。陈元晖先生和我都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1980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学科评议组,评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和专业,评审博士生导师的资格。陈元晖先生就是最早的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983年第一届第二次会议我也忝为评议组成员,于是我和陈元晖先生的交往就多了起来。他为人耿直、学风严肃,在学科评议组会议上,总是秉公办事,对学术问题一丝不苟,总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陈元晖先生是我们北师大教育系的兼职教授,经常到教育系来讲课,帮助指导博士研究生,参加博士研究生的答辩。我向陈先生学习了许多知识,特别学习了他为人治学的精神。陈元晖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他治学严谨,在教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在中国教育近代史研究中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作了深入的剖析;对我国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满怀热情,深入探讨;对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深刻的论述。

陈元晖先生晚年患病在家,但仍然念念不忘中国的教育事业,我们去看访他,话题依然是教育,其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一代宗师——袁微子先生[11]

1980年夏天在大连召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选举郭林为会长、袁微子为副会长,不知道怎么阴差阳错地把我选为常务副会长,于是我就和小学语文教学结上了缘,更是和袁微子先生结上了缘。以后多次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会时我们就会在一起。记得最亲密的一次是1981年在长沙开理事会,在湖南宾馆我们住在一起,本来是一个套间,为了工作方便,他住在外间,我住在里间。我虽然也当过小学教师,既教算术又教语文,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也只是为了混饭吃,并不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要领,更不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师范大学学习、在苏联留学,到小学实习,才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怎么一回事略知一二,但实在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因此参加会议我总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长沙会议时,会长郭林同志因年事已高,身体欠安,未能出席会议。我作为常务副会长只好主持会议,但实际的研讨是袁微子先生在引领。当时正值“**”以后拨乱反正时期,新的教学计划和语文课本刚刚出版。新的教学计划怎么把握,新课本如何教学,大家还很迷惘,需要专家的指引。袁先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老师不仅在会上研讨,而且会后来向袁先生请教。每天晚上套间的外屋不断有老师来访,所以袁先生都得不到很好休息。有一次,我一觉醒来,看到袁先生还在工作。可能为了解乏,袁先生手指头上总是夹着一支香烟,桌上放着一杯浓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