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要树立教育的整体观,以系统思维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站在师生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上来设计学校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工程,基本的思路是:系统设计、分步实施、整体优化。我在对学校环境文化进行设计的同时,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文化进行深度思考。我首先凝练和提出了学校的校训——至雅至慧,兼善兼真,并以校训为总纲设计出了“雅行教育”和“慧学课堂”的学校整体改革思路。
“雅行教育”旨在关注学生知识与精神的同步成长,关注孩子智慧与人格的同步发育,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功能。“雅行教育”分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举止文雅的涵养教育、情趣高雅的心灵教育”三个层次,着力培养师生“文雅的言谈举止、儒雅的礼仪形象、优雅的行为方式”。
“慧学课堂”旨在改变传统讲授型课堂的低效和死板,着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着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智慧,让智慧进一步滋养课堂文化。我始终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要求教师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根本宗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学习,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合适的闲暇的氛围中,追求课堂学习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把知识融入生命;让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点化”自己,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为了引导教师完成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化,我设计了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模式,并把教学步骤与理念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合。我个人认为,大规模推行教学改革必须要建构一整套完备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帮助教师克服教学行为的随意性。但教学模式的灵魂却是模式背后的理念的深度和对教育规律的实践性理解。“四环导学魅力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学本取向,把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展示的学堂,把课堂变成师生追求幸福、实现生命意义的殿堂。学生在展示、质疑、对抗中,知识的广博度和理解的深刻度相互作用,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课堂就变成一个引力巨大的学习场,体现出教学的无限魅力。
这一教学范式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步:情境自学——雏凤清声。“雏凤清声”源自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喻培养才华出众、成就卓著、超越前贤、后来居上的优秀学子。由此可见,我们把学生的“自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它作为培养优秀学子的第一步。
第二步:合作互学——群凤和鸣。“群凤和鸣”的办学理念本身就折射出对这样一种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的追求,或者说有这样的办学理念必有这样的学习行为:凤而成群,鸣而相和,在合作互助中解决问题,在相互砥砺中建构知识,这是教学的第二步。
第三步:展示激学——凤举鸾翔。“展学”是指合作互学中的成果交流与问题研讨,是全班学生参与下的互动对话与思维碰撞,把课堂变成一个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大舞台,犹如有群凤奋飞,各竞其高;犹如鸾凤争鸣,各竞其美,正是“凤举鸾翔”的课程文化的表现,彰显出人才辈出之磅礴气象,是“学本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四步:提升领学——凤翔九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个体化学习和群体性建构之后,需要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因此,提升总结,把握规律,防止碎片化的理解,提升认识的高度,是教学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庄子·逍遥游》云:“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凤之飞翔,乃驭风而起,振翅高飞,奋翼垂天,直上九霄,比喻追求教育的高度。
模式设计的四个步骤都定位于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要求每一位教师都依据“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的操作要领,既要循规蹈矩遵循模式又要灵活变通超越模式,致力于“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
什么是文化?学者冯大鸣说:文化是一套是非标准、一套荣辱标准,其核心是团队中的个体面对相同事情时行动具有一致性。因此,从校长对课程领导的角度来说,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员工能够在心中建立和遵守一套共同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行为秩序。
这样一套基于新课程“学本教学”价值准则和行为秩序的建立是殊为不易的。改革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因为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实践都有一个困难的过程,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要看学校这块“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学校文化的重塑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石。
我主要采取了三条举措来推进这场改革。
一是教育思想启蒙。为了实施这场变革,从2010年秋季开始,伴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我在学校开辟“凤鸣大讲堂”,每月2期,邀请全国一流的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和著名校长来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校本培训,国家水准”,让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教育流派在这里汇聚,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流淌,把“凤鸣大讲堂”打造成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经验汇聚并芳香四溢的高端文化视窗,引导全体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教育,眺望远方。
我个人以为,要启动这样一场高端改革,必须要锤炼一支志向崇高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伦理和职业理想是决定这场改革的关键,有高度的改革必须要由有高度的教师群体来实施,这是我在推进这场改革中最真切的感受。富兰(Fullan,M。)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学校改进的三个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们的道德目标、能量建构和对变革过程的理解。学者斯托尔(stoll,M。)也指出,内部能量是使教师热衷于学习的力量,是实现学校改进所需的一系列条件。“凤鸣大讲堂”启动后,教师的道德目标被大大提升,热衷于学习的力量被大大激发,对变革过程的理解大大增强。深埋在地底下的那股改革和进取的力量在教师身上被逐渐地唤醒、激发、聚集、燃烧,像长江的波涛奔腾不息,慢慢显示出一往无前的重庆性格……
要顺利推进“学本教学”变革,我的基本经验是九个字——“停不得、快不得、慢不得”,需要把握好推进改革的时机与力度。之所以“停不得”,是因为课程改革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时代要求,实乃大势所趋。可是,虽然课程改革乃是大势所趋,但却不一定是人心所向,我们必须要开展一场“教育启蒙运动”,以此提升和改造教师的思想;当“教育启蒙运动”没有完成就贸然推进改革,必然遭到广大教师抵制和反对,欲速则不达,所以“快不得”。然而,当教师思想和观念有所触动,教育启蒙产生影响后,就应该抓住机会,暴风骤雨式地推进改革,决不能错失良机,这就是“慢不得”的理由。
荣获2013年沙坪坝区首届“富民兴区贡献奖”
2011年3月12日,学校举行了八千多家长和学生参加的教学变革启动仪式,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强劲号角。按照原来的设计,我们准备让高一和初一两个年级26个班级进入改革,分3年逐步到位。但改革启动后,高二和初二、高三和初三全部老师亦提出参与改革的要求,所以我们大胆决定全校整体进入改革的行列,学校近80个班级整体进入改革,打响了凤鸣山中学历史上教育改革的“淮海战役”。
启动仪式
二是教学经验共享。与别处不同的是,凤鸣山中学的学本教学变革不是小范围的尝试,而是近80个班级的整体性变革,犹如千军万马奔赴战场,就连高三、初三这样被公认的“禁区”都参与其中。在变革的过程中,老师们对“四环导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对方法的选择与活化,对过程的优化与反思,特别是模式共性与学科特性的渗透融合,就成为实践中的关键。
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是重构教学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走进学本教学变革以后,迅速举办了另一个深受教师喜爱的论坛——“凤鸣教学论坛”,由对改革有自己创造性实践的教师来谈自己的经验,也包括困惑和体会,引导全体教师站在同伴的肩膀上不断攀升。我们的理念是——我总结我的教训,人人多了一个教训;你奉献你的成功,人人多了一分成功。
富兰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学校文化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对诸多失败的教育改革考察的基础上,他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没有找准正确的事情——课程和教学的文化核心”。通过实践,富兰看到,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最难打开的内核就是学习的内核——教学实践的变革和教学精神的变革”。同时他们还发现,“在结构的变革和思想的变革之间有一种相互关系,当教师和行政人员开始用新的方式工作时,不料却发现学校的文化结构不符合新的发展趋势而必须改变,然而这种文化结构却非常强有力”。此时,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学校的文化,建立适应教育变革的新的学习型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凤鸣教学论坛”其实就搭建起一个教师们相互学习的平台,是新的学习型文化建设的开始,我们希望通过新的学习型文化建设,努力推动学校成为一个文化的高地和一盏文明的灯塔。
同时,我带着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不断深入改革的第一线,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学习和反思,一起品尝改革中的酸甜苦辣。我每年听课达到两百多节,每一节课都逐一和老师们进行分析和改进,引导教师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变革,在变革中成长。每天早晨7:00,我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师生,风雨无阻;每天晚上23:00过后,直到学生们睡下,我才离开学校,同样风雨无阻。我每天坚持巡视校园,沉入课堂,召开会议,畅谈改革。老师们说我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在我的感召下,凤鸣山中学人心凝聚,政通人和,全体教师紧紧追赶改革的步伐,不断突破一个个难点,取得一个个成功,改革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三是教育评价激励。为了激励改革,弘扬正气,追求卓越,我们同步建立了一套教育变革的评价激励机制。从2011年3月开始,我们发起评选“月度课改精英”的活动。每月一次,由教研组或者班级学生推选本月内在教学变革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老师,经校长会复评和确认,就可以当选本月度的改革人物。“月度课改精英”的照片及其推荐词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大幅展出,成为每月校园中一道亮丽风景。
这是给高中骨干教师徐江涛的“月度课改精英”推荐词:
他潜心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是他的试验田,承载着他几多梦想,几多希望。他辛勤耕耘,播下的改革种子,已渐始长出新绿一片。他参与“新课改下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以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面对困难和问题,积极寻求破解良方。“凤鸣教学论坛”精彩亮相,改革经验全员分享。他说,教师就是生命的牧者,教师的使命就是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放牧生命,于是,他把“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激发得阳光融融、水草青青。
“课改精英”月度人物
这是给初中骨干教师王小梅的“月度课改精英”推荐词:
她是一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女性,虽任教毕业班,但并不因循守旧。她投身于课改的滚滚洪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她说,初三的课堂也不能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课堂变革,不只是拉拉桌子,动动身子,王小梅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她大胆实践,引领历史备课组,成为年级进步最大的学科。改革之路无限延伸,自信而勇敢的王小梅老师迈着坚实的步伐,行走在求索的路上。
2011年教师节,我们举行了隆重的“课改精英”颁奖典礼,对月度改革先锋进行集中表彰。我们邀请了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给学校勇于变革的教师们颁奖,激励他们大胆变革,披荆斩棘,努力去追求课堂的开放,教育的解放。当获奖教师登上领奖台的时候,他们的嘴角浮现出最动人的笑容,眼角却泪意斑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几位老师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激动得当场落泪。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份日夜煎熬后的真情释放,是一份艰辛探索后的价值认可,更是一份自我超越后的内心喜悦。
恩格斯认为,在一切方法的背后,要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再好的方法也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课程改革尤其如此。我们希望通过一场“真刀真枪”的改革,引导全体教师“从事有道德的教育,打造有魅力的课堂,追求有良知的高效,创建有文化的学校”。什么是有道德的教育?我的理解是,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并给予学生未来希望的教育;也就是既要关心学生现在的快乐与幸福,也要给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基,用现在的幸福创造未来的幸福的教育。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教育期许。
我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质是为学校改进建构内部能量。要实现课程的变革,就要分享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变革学校管理结构,建立高效能的学校领导。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大力度推动一场旨在“冲击高端”的课程改革的时候,特别是这场教育改革成为全体教师认同的价值目标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学校一切需要改变的要素开始不断地聚集和优化,甚至许多原有的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慢慢地化解于无形。比如教学管理的优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学校特色的形成与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的培育与教师群体主流精神文化的彰显,再比如教师的专业发展,诸多方面皆有提升,改革推行以来,不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得到极大提升,而且骨干教师开始带动身边的教师,使校内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变革中,进行反思性专业探究,形成信任、协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