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重庆瞭望
2010年8月,我转战山城接任重庆市重点中学——凤鸣山中学校长。有时候,生活就像一种循环,看似相似,却有着千差万别,仿佛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抗拒。此时,凤鸣山中学正发生着两件大事:一件是投资近4个亿的新校区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火热的建设中蕴涵着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另一件事则是重庆市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凤鸣山中学被确定为全市高中课程改革的“样本学校”,需要学校不辱使命、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
我8月初来到学校后,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逐一找学校的教职员工谈话,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和问题,梳理治校的思路和方略。我一共找了211位教师谈话,谈话记录写满了8个笔记本。最后,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文化入手,一手抓环境文化建设,在新学校的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高品位的学校景观文化;一手启动课程改革,在教师心中树立新的教育道德,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文化。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最早提出的。1932年,他在其《教学社会学》(TheSociologyofTeag)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SchoolCulture)这一表述。今天,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建设过程,把学校建成“在心灵上团结之信任者的社区”,使人们在其中是“忠诚的、有承诺的,且工作在一起,以追求更佳的事物”。重新确立师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使学校成为一个值得信任与骄傲的家园与乐园。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层面构成的系统。一般来看,其中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它一般表现为教师群体的价值文化和理念追求;向外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表现为静态的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表现为动态的教师教学文化。环境文化和教学文化都是文化系统中的核心——精神文化和理念文化的集中表达和外在显现,其中学校环境文化指向对师生精神的陶冶,课程教学文化即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教育内涵和品味。
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因为学校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群,更是一个有历史内涵、有主流价值、有发展目标且充满自豪感的组织。这就需要对学校历史进行重新发掘和梳理,对现实和未来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学校建设的过程往深层次讲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目标是让每一幢建筑物的背后都有思想和灵魂,使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学校所在的区域叫做凤鸣山地区。凤是中国文化中的祥瑞之物,也是凤鸣山中学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图腾。基于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位就基本找准了:依托凤的精神,打造一所特色化、精品化的凤文化主题名校,极力呈现其内在文化价值。
我首先对学校的文化精神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如下的理念系统——
办学理念:群凤和鸣,铸魂育人。
学校精神:凤翔九天,志存高远。
育人目标:丹心雅意,雏凤清声。
课程文化:天高地阔,凤举鸾翔。
凤鸣山中学LOGO
理念文化如何实现物态化的转换,从而外显为学校的标识文化和环境景观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进行高层次创意和设计的工程。我聘请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把我的思考变成可视化的物态形象。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初步设计出一系列我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标识符号和景观系统。
这是学校的LOGO设计(如图),它由三只首尾相连,相互依偎却又自由舞动的凤组成。我们想通过它表达三层意思:其一,三只凤首尾相依,不分彼此,凝聚成一个整体,体现出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合作精神,是“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形象彰显;其二,三只飞凤,像三股激流,又像三股旋风,象征着一股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改革突破的力量,是“凤翔九天,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的最佳表达;其三,三凤组成一个“品”字形状,隐含着我们对品质教育、品味教师和品牌学校的梦想和追求,是学校的发展高度和办学理想的高度浓缩。
学校共有两个报告厅,分别取名励凤报告厅和吟凤报告厅。励凤报告厅为主报告厅,设计的主题由主席台上的文化墙和报告厅两侧的窗格体现出来。主席台上文化墙的中央,是一幅由重庆地图幻化变形而来的金凤,奋展凌云之志,腾空万里之外。巴渝金凤,九天梦想,其寓意为:重庆山水孕育了凤鸣山中学这只金色凤凰,今天,这只金色凤凰又在孕育着一个志在九天的金色梦想。其设计思路正是从“凤翔九天,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开始的,是学校精神的形象诠释。相传天分九重,九天者,天之最高层也。九天寥廓,浩瀚无垠。凤翔九天,喻高远之志向与宏大之目标,以此激励凤中学子追求理想,大展宏图。故两侧窗格造型,就是依据“凤翔九天”四个字组合变形而成的,由“九”字和“天”字变形成一个象形的“凤”字,其外形仿佛就是一只振翅欲飞之凤,构图与表达的主题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吟凤报告厅
另一个报告厅为吟凤报告厅。吟者,凤之鸣唱也,它就是根据“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来进行设计的。主席台正中的文化墙上,三只金凤围绕一个金色的太阳,回环翻飞,翩翩起舞,比喻同频共振、步调协同的群体合作文化。朗朗乾坤,熠熠朝阳,鸾凤回翔,云翼蔽空,画面的构思就是根据学校的Logo变化而来的。故窗格饰以“群凤和鸣”的标识,突出主题,以达到内外兼修、神形合一之境界。
凤鸣高冈壁画
吟凤报告厅
学校的壁画设计,以凤馨大道为中轴,右则垒石为山,峰峦叠嶂,左则浮雕悬墙,山形嵯峨,构成“凤鸣高冈”之艺术整体。石壁上,一只凤展翅翱翔,踏着祥云,沐浴着太阳的光芒蹁跹起舞,舞到兴起,仰天鸣叫,不喧嚣,不自大,不自恋,是高冈上一曲和着清风的舞蹈、一支响彻天际的歌谣。“凤鸣高冈”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左侧是一幅大型壁画,精选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二十位,其中中国的文化名人有老子、庄子、孔子、张衡、司马迁、蔡伦、李白、李时珍、齐白石、鲁迅;外国文化名人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歌德、贝多芬、居里夫妇。整幅壁画肃穆古朴,典雅隽永,群凤聚首,翩翩起舞,可谓中西合璧,博古通今,每一位学界巨人就是一座“文化高峰”。其中唯独没有王侯将相,没有政治达人,它暗示着凤鸣山中学以培养文人学士、学界精英为己任。文化巨匠,人中凤凰,嘉德懿行,智慧高冈,故壁画名曰“人中凤子,智慧高冈”,意在启迪凤中学人,集凤凰之灵秀,承先贤之文脉,登智慧之高冈,成人中之凤子也。
凤池
“群凤和鸣”雕塑
初中部凤鸣楼一侧,有一个水池,原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无深意。经过我们进一步地挖掘和升华,立刻透露出不一样的气质,将水的“柔”和“韧”彰显得淋漓尽致。水池中央,设计了一个铺开的竹简,上面端放着一枚篆刻印章,印章上镌刻着“凤池”二字。“凤池”原本是古时最著名的砚台,比喻最有文脉的地方。竹简上书明朝解缙的诗句:“斫削群才到凤池,良工良器两相资。他年好携朝天去,夺取蟾宫第一枝。”以此激励凤中学子奋发踔厉,蟾宫折桂,携手进取。
我们还设计了三款雕塑。
一是“群凤和鸣”雕塑,位于凤鸣山中学的行政办公楼前。它表达的内涵有三点:其一,三只飞凤羽翼齐开,霓裳起舞,引颈长鸣,嘤嘤成韵,象喻合力凝聚,正是学校“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的象征;其二,中间两只主凤首喙相亲,此起彼伏,首尾之间拱卫成一个“心形”的空间图案,比如爱心与奉献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寄予着学校对高尚师德的追求;其三,三只飞凤翩翩起舞,熠熠朝阳,它们高高扬起的尾翼,如同飞扬的青春,如同烂漫的岁月,如同火红的理想,象征着纯洁与理想、烂漫与活力,是对青春的激扬与礼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正是学校的追求目标和境界。
二是“凤凰涅槃”雕塑,它位于凤鸣山中学高中部凤翔楼中庭。此雕塑气韵飞动,火光熊熊中,一只金凤奋翼赴火,义无反顾,既可感知凤凰自焚之挣扎煎熬,亦可感知其寂灭再生之豪迈自信。烈火**四射地跳动着,澎湃着,张扬着,肆无忌惮地燃烧着,在理想的天空下,火红的凤凰如同旭日朝阳般冉冉升起,苍茫大地顿生辉煌,它是凤举,它是鸾翔,它是凌空飞起的乐章。这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奉此涅槃之精神,磨砺意志,精进学养,境界高远,破茧成蝶。
“凤凰涅槃”雕塑
“逐凤青天”雕塑
三是“逐凤青天”雕塑,它位于凤鸣山中学初中部凤鸣楼中庭。其寓意有二:其一,火红的金凤昂首向天,仿佛奋力去追逐一个志在九霄的梦想,正是“凤翔九天,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的形象概括;其二,此雕塑构思既古典而又现代,奋飞的金凤变形为一道无尽的天梯,变形为一个现代的导弹发射架,其间老者托举中年人,中年人推升少年,双足锥地,鼓翼如云,壮思奋飞,蟾宫折桂,因合力之凝聚,得薪火之传承,在奋力托举中攀登生命之巅,郑板桥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正是学校“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另一种表现。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更具有极其特殊的文化表达及育人功能。一般来看,学校环境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熏陶功能、益智功能、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师生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师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师生们在舞台上多姿多彩,被文化影响着,并成为文化永恒的一部分。离开了高雅的学校环境文化,就犹如能歌善舞的人缺少了舞台,无论舞姿多么迷人,师生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