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内容摘抄 > 第四节 重庆瞭望02(第1页)

第四节 重庆瞭望02(第1页)

第四节重庆瞭望02

改革两年来,课堂不断被激活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这是苏格拉底的‘催产式’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德]雅斯贝尔斯),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重点,课堂开始真正彰显出“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发展中心”的特点与风貌。课堂被激活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高中2011级重点本科的升学人数比上年提高80%,高中2012级重点本科上线人数比2011级继续提高48%。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真正进入智慧学习的境地,而且其综合能力得到发展。2011年7月,我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课题“新课程四环导学魅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年被评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在推进“学本教学”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并由此生成有自己特色的办事方式和进步状态,这才是殊为重要的。

2012年夏,我接受组织任命,走上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的岗位。自抗战时期以来,沙坪坝区一直是重庆市文化教育大区。作为沙坪坝区基础教育教师研修和专业指导机构,沙区教师进修学院多年来一直在重庆基础教育界占有较高席位。我刚一到任,正赶上学院接受“全国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因为我的前任多年来带领学院一班人打下了扎实基础,加上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种准备,不久就入选为“全国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机构”。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开门红。

2015年4月在西南大学为长乐市中小学校长作专题报告

但是,全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幕才徐徐拉开。7月16日,重庆市教委发布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这不啻是一道改革的号令。受区教委委托,我和同事们开始着手谋划沙坪坝区的改革大计,把所有普通高中一并纳入课程改革的轨道,制定《沙坪坝区中小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开启新一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变革。

10月9日,沙坪坝区“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大会在教师进修学院隆重召开。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和基教处、师范处、体卫艺处负责人,市教科院主要负责人,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主城九区和渝西片区的区县教委分管领导、教研机构负责人,市教委9所直属中小学校长,以及沙坪坝区教委全体领导和机关科室负责人,中小学校长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区教委主任肖长树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就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做出总体部署之后,我对“卓越课堂”做了开宗明义的阐述:一直以来,缔造“卓越课堂”是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的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究竟什么是“卓越课堂”?“卓越”一词的含义是——“卓而不同,越而胜己”,这其实是一个描绘理想的词语,所谓“卓越课堂”其实等于是追求一个理想的课堂。这样一个“卓越”和“理想”的课堂具有何种的特质呢?我的理解是:

卓越课堂=过程的优化+结果的优质化

改革其实就是改变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最优化组合,改变教学过程,自然达到优质化的教学结果。

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核心问题是坚持“教为中心”还是坚持“学为中心”。从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要求看,教学过程的优化必须坚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实行战略大转移。

这样的一场变革,就被美国教育家杜威比喻为课堂教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我明确提出“学本教学”这一核心概念。所谓“学本”,就是在方法上“以学生学习为本”,在目标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坚守并坚持的价值取向。两个“为本”的理念,锁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卓越课堂”虽千姿百态,但“学本”乃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立足点,一旦偏离“学本”,课堂改革必然迷失方向。

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知识“二传手”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正是这种教师角色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学本教学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师生关系,彰显教学的四大特征,即主体性、生命性、互动性、生成性,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实施“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学习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学习质量。

这样的一场变革其实就是一场深刻的“教学转型”。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在“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根本特质就是两个字——转型”。我认为教师至少必须完成四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即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变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变成学习方法,教学进度变学习进度,教学质量变学习质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这是“学本教学”的本质要求。

2015年在沙坪坝区富力南开小学举行专题报告会

这样的一场“课堂转型”应该说已经不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它是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革。要启动这样一场高端改革,使改革为全区域教师所接受并顺利推进,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因为它意味着所有教师对传统教学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的摒弃。恩格斯说过:要改变一种习惯,有时候比战胜千百万资产阶级敌人还要艰难。可以预料这样的改革首先将导致教师行为方式上的无所适从,继而将是心灵上难以言说的“隐痛”。

经验一再告诉我:能迅速适应改革的人往往只是少数,对改革的不适应反而是一种常态。因此,退缩、抱怨、飞短流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表现都不足为怪。关键在于,作为改革的发起者,千万不能以退缩应对退缩,以抱怨应对抱怨。基于此,我选择了孜孜不倦地晓之以理,坚持不懈地动之以情,乐此不疲地率先垂范,找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推出成功的实践样本,不断为改革者创造安全感,想方设法把越来越多的人争取过来,同心协力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我常说世上不存在真正的坏人,因为我对人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积极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做到绝对的“一条心”。比如说,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身边:他们可能是最亲密的朋友,可能是最忠诚的下属,但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工作经验、行为模式等的不同,他们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你所倡导的改革的对立面。除非你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有超强的领导力和感召力,你才能逐步在积极的方面同化他们,而不是在消极的方面被同化。

学本教学行动计划实施不久,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学院的教研、科研、培训等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课堂转型”的需要,各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更是需要大力度的调整与重构。于是,我提出“研修转型”的基本观点:以教学转型促进教研转型,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在教学转型与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深入推动区域课程改革。

为什么提出研修转型呢?因为在教学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研修必须要适应改革并要有更大的作为。我认为,从科研与教研的关系来看,中小学科研是群众性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运用理论而非构建理论,故科研、教研可并称为教研,简称为“研”。从教研与培训的关系来看,教研是分散式培训,培训是集中式教研,二者都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可并称研修;我用“研修”替代“研训”,虽仅一字之差,却更能体现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蕴,简称为“修”。而教师参与研修活动所获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行为改进而非知识增多,重在于“行”。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构建“研修行一体化”研修文化,以此引领研修的整体转型。

2014年9月在进修学院第30个教师节上给教研员颁奖

为了打造研修转型与教学转型的良性互动局面,我和我的同事们致力于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系统性改革,采取了一揽子举措,整体设计研修转型范式。

第一,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型。我要求全体教研员明确研修方向,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怎么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导”。这样的转型主要是基于两点思考:一方面是文化取向,只有研究“学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才能促进学本教学文化的自觉,从而完成课堂转型的任务;另一方面是专业取向,只有把研修定位于“学本”,促进学生在自学、互学、探究中主动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促进教师角色新的转换和教研员专业新的发展。

第二,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研过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通过多维组合,建设互助共进的研修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设校际共同体,我们将全区86所中小学组成13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校际共同体,要求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研究解决行动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建设共同体中心组,每个校际共同体组建学科中心组和班主任中心组,发挥市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引领作用,提升研修的实效。其中,教研员都采取“包片”的方式参与并引领共同体和中心组发展,从“权威式”的研究转变为“共同体式”的研究。我还牵头制定并实施校际发展共同体、教师学科中心组等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专项评估,结果纳入校际共同体、学校工作绩效考核,不断增强干部教师的“群研”式文化自觉。

第三,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以市级课题“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为龙头,下设区级31个规划课题、16个专项课题、500多个成长课题,引导教师探索自学、互学、展学操作技术。在科研视域下,倡导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分析研究,借以摆脱纯经验的感知和无理性的研究,让中小学教研具有实证和事实的依据。

第四,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学院自筹经费50多万元,为教研员人手配备了一台数字摄像机,鼓励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进行“微格分析”:打破“言语说教”式的研修,以视频片段呈现教学现场,进行案例点评,为教师行为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和更专业的教育引领。我还力主改变以前教职工年度工作总结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每个教研员从只需简单呈现年度工作成效,到重点转向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呈现至少3段视频案例,以期推进区级研修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研修机制从规范向创新发展。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我提出了“文化立院,研修育人”的办院理念和“进德修业,革故鼎新”的院训,创建新的研修机制,持续强化全体员工的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营造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宽容失败、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鼓励各部门及其成员要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主动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切实解决自身工作的弊端和短板,力争取得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新突破。

第六,研修成效从求知向笃行延伸。锁定技术路径,研究学本教学“自学”、“互学”、“展学”的具体策略与技术,聚焦行为改进,以行为改进为聚焦点,以适切任务为启动器,以课题研究为引力场,以集中培训为加油站,以系列教研为蓄电池,优化教师发展的动力系统。围绕行为改进和教学策略问题,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倡导体验式、活动式、拓展式培训,三年来,共利用寒假、暑假开展各类研修班130多个,培训一线教师和校长万余人次。

第七,研修领域从教学向课程拓展。为促进课堂从“怎么学”到“学什么”的深入变革,我们牵头制定了《沙坪坝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组织全区83所中小学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制定学校课程建设方案,致力于实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多元化、研究型课程自主化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教研员打破单一学科视野,具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课程的综合开发的指导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小学课程改革。

我个人认为,有了这样一个研修的整体变革,才能将区域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反过来,区域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必然不断暴露区域研修与之不相适应之处,从而引起区域研修内容与方式的不断优化。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区域课程改革才能够充满自信地行走在“深水区”之中。

作为一个教师研修机构,贵在“活力”与“合力”。上述一系列举措,好比是整形美容医师在基本“无痛”状态下所实施的一系列“微创手术”,逐步完成了学院形象的重塑,使教研员自觉成为立德树人的引导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课程建设的研究者、学本教学的指导者、教学研究的示范者、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绿色评价的践行者,从而使得教师研修机构的“活力”与“合力”越来越充分地显现了出来,并开始带动中小学校本研修、共同体研修的转型增效。于是,这艘区域基础教育的“航母”带动着全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向理想的未来。

2011年在江西省教研员省级培训班做报告并合影留念

我所倡导的“研修转型”,最终的目标是要引导全体进修学院人努力去创新研修文化并影响全区的教育文化,努力去创造幸福的教育人生。作家毕淑敏说:“幸福一定存在于精神世界里,跟文化有关,跟情怀有关,跟成长有关,说到底幸福是长久的有意义的快乐,是灵魂的成就……”因此,用文化去确立“研修愿景”,去催生新的“研修文化”的认同感,去培育教育情怀,去建构共同的研修价值和研修理想,用文化去激活研修者的精气神,用文化去凝聚改革者的正能量,是“研修文化”的目标。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催生着人性的光芒,滋润着心灵的成长,传递着希望与梦想。

《沙坪坝区中小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制订了六大行动计划,即学校课程建设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课程能力提升行动、教学研究引领行动、教育技术助推行动、学校工作评估行动。我们采取“3+2”推进步骤,即前3年转型升级,全面达标;后2年巩固提高,再上台阶。我们注重校际差异,把学本教学课堂分为规范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三个层次,目标是:前三年100%达到“规范课堂”标准,后两年6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20%达到“精品课堂”标准。

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不说是系统而且科学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落实这些“行动计划”并最终达成“改革目标”?哲学家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因此,尽管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但如果缺乏真抓实干的行动,一切依然只会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工作策略是,构建“六结合”的区域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学本教学”建设,主要措施:一是顶层设计与下位实施结合,二是全域推进与典型培育结合,三是规定要求与自选动作结合,四是思想引领与难点突破结合,五是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价结合,六是行政推动与专业指导结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