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生
在服务开始成为时代意识的今天,教师职业也面临着向“服务型”转变的巨大压力,尽管教育与服务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区别。事实上,无论作为接受服务的“客户”还是作为教育对象,学生都是值得师范生首先要关注的人,因为任何教育计划都要以认识学生为前提,任何教育努力都要以影响学生为途径,任何教育效果也都要在学生身上展现。因此,这里首先需要介绍现代学生的特征,然后理解教育实践者以及整个社会对学生的定位。
一、学生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社会,任何单一的形象都不足以涵盖学生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多重面目。不仅不同的学生会有非常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且同一学生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频繁地变换自己的形象。特别是在当前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独生子女常具有的个人中心意识和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更强化了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对于在现代社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来说,对学生基本特征进行总体性的把握越来越困难。
对学生基本特征的理解首先需要在教育的立场上进行。尽管现代社会的一些学生做出一些非常“出格”的行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把现代社会的所有学生都当做不可救药的恶人,然后一概否定。教育的立场就是要以发展、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在对学生特征的认识中看到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又要看到教育的可能与必要。只有在这种立场上,对学生基本特征的认识才能真正为教育工作服务,也才能真正发挥指导教育工作的作用。
学生的基本特征要从学生最内在的属性来定位,要从人的基本内涵来理解,要从个体发展的趋势来展开。因此,学生的基本特征可以从生命的灵动性、可塑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发展性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生具有生命的灵动性。生命的灵动性主要是指学生首先是有灵气、具有无限可能的生命,这是教育的根本起点。正是在这个立场上,生命化教育思想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描述成“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差异的生命体。”[1]学生生命的灵动性对教育者意味着教育要顺应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要激发学生生命的内在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具有可塑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天赋,而且这种潜力和天赋似乎是无限的。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可能表现在:在外界基本条件保障的前提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特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学生具有自主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不是任人随意揉捏的软泥,也不是可以随意刻写的“白板”,再有影响力的外在教育也必须在得到学生内心共鸣的前提下才能奏效。学生的自主性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必须调动学生的自动性。学生可能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也可能会犯下很多错误,但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永远具有生命的自主。学生的自主性也意味着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注学生的心灵。
第四,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是指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没有一模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独特性对教育者来说意味着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他们,要探索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顺应学生特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实现个体生命的潜力和可能,塑造出具有个体风格的生命体。
第五,学生具有发展性。学生的发展性主要是指学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人,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需要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性在意味着完善的朝向性以外,还意味着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学生比较天真烂漫、充满好奇,易于冲动,缺少耐心和恒心。这种状态的学生容易犯错误。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认清儿童犯错的必然性,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真正取得学生个体的完善。
二、学生的教育定位
学生是一种教育身份或角色,可以定义为通过接受教育影响来进行学习的人。从教育定义的内涵来看,学生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作为人的教育要素。但是,仅仅知道学生的这种身份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来说是不够的,因为教育领域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活动空间,学生可以在此空间中占据多种位置。但是,只有那些既符合学生内在特征又符合教育价值取向的位置才是学生最合适的位置,把学生确定在此位置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在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中,学生曾得到很多不同的教育定位,这些定位在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学习行为内涵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在众多关于学生的教育定位理论中,有两种是非常有影响的,这就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所分别体现的教育定位。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关于在教育中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中,教师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或被动地位。具体来说,“教师中心论”认为教育内容应由教师来决定,教学过程应由教师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中心论”产生的背景很多。感觉主义经验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这种经验论的代表是洛克(Locke,J。)的“白板说”;缓慢发展的社会是“教师中心论”的社会背景;由前辈培养后辈的前喻文化类型是这种理论的文化背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持“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学者非常多,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实际上,那些坚持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人一般都是“教师中心论”的拥护者。
2。“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是又一种关于在教育中定位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学生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具体来说,“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教育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接受、体验或探究式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辅助与主体的关系。“儿童中心论”产生的背景也很多。一般来说,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是这种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快速变革的社会是“儿童中心论”的社会背景;由后辈反哺前辈的后喻文化类型是这种理论的文化背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持“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学者也非常多,最著名的代表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实际上,那些坚持个体本位教育目的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人一般也都是“儿童中心论”的拥护者。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也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教育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定位对教育工作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修正的,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现代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定位
对现代教育中学生进行教育定位需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二是学生的内在特点。只有在充分考虑现代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的内在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适的定位。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代教育的内涵以及学生的内在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要获得最精确的定位是非常困难的。总体上看,对现代教育中的学生进行教育定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学生在根本上还处于教育对象的位置
学生作为一种教育身份,与学生作为人的一般社会身份不同,因为所有的教育努力都指向学生,都要在学生身上实施和展现。从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教育就是要通过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最终使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这种基本内涵明显地透露出教育活动中的方向性和控制性:教育只追求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的发展;学生在教育中要受到特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朝向特定方向发展。教育的这种方向性和控制性是教育内在的属性,只要教育还存在,这种属性就不会消失。归根结底,学生在教育中还处于教育对象的位置,是社会要求、教育操作和教师行动的对象,处于被动状态。
2。学生的双面性决定学生在教育中被安排和设置的基本地位
由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活动不能只满足学生发展的现状,也不能只让学生自然地成熟,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学生的发展。教育活动不能只满足学生发展现状有深层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特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有作为弱者、单纯和可爱的一面,这一面表明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受教育,要接受为其朝向社会认可方向发展而安排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也有表露出破坏性的一面,这一面也经常从反面表明学生的待规范性,教育也要防止学生朝向社会不认可的方向过度发展。
3。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安排中
从定义上看,现代教育是是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基础上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以现代技术为教育手段”[2]。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社会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文化反哺特征,这种特征使教育内涵中“社会认可”的决定权并不全在作为前辈的教师或教育组织者手中,而且学生本身也因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潮流而掌握一定的决定权。此外,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特点也要求在现代教育活动的安排中能听到学生自己的声音,学生的意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4。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控自身的基础
学生作为生命体和人类个体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也可以称为主体性或生命活力。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掌控之上,这种自我掌控性使学生不会完全成为外界环境的奴隶。学生会主动地接受、选择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也会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组织外部资源来塑造自身。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能力的增强,这种能动性就越来越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能力和对自身的塑造能力也就越来越强。虽然,教育作为一种外界影响能影响学生,但是这种影响的最终效果还要看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两者在这个方面实现了交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才获得了基本的合理性。
虽然,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纲领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位置,但事实上合适的学生教育定位也并不限定于某一点。在现代教育中,要为学生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需要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最终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确定合适的位置。
三、学生群体与文化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经常不是一个人独立地存在,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学生经常以班级的形式上课、比赛、进行团队活动,因此群体关系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学生的认识也需要认识群体中的学生,要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认识,也要对特定群体的文化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