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大学生与大学生活(第1页)

第一节 大学生与大学生活(第1页)

第一节大学生与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真正开启了青年人独立生活的大门。所有的一切都蕴含着新意:新的自我,新的环境,新的发展任务……当然,蕴含其中的也有这个时期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正处在从青年中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大学生而言,进入高校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成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一)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指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大学生认知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抽象思维、理论思维在其认知结构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认知能动性显著增强,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在感知觉发展上,大学生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精确性趋于完善,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认知的选择性、计划性明显增强,在获取外界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参与创造发明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在注意发展上,大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充分发展,注意品质有所提高。大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要求和规律,有计划地选择自己的注意对象并加以调整,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达到学习与生活的兼顾。

在记忆发展上,大学生的记忆容量显著增加,处于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18~29岁);有意记忆、意义记忆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能够通过寻找记忆材料的内在规律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抽象逻辑记忆处于一生中的最佳时期。

在思维发展上,大学生的思维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从惯常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得到提高,能逐渐意识到问题不只有唯一绝对的答案,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它,更加接受知识和价值观的相对论,承认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了不盲目服从权威、更加愿意通过自我进行研究和判断、思想活跃、爱好思辨、追求精神独立与自由的特点。

(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特点

大学生的情感呈现两极性特征。大学生情感的稳定性相较于中学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波动性,表现出情绪变化大,心境变化快,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容易兴奋、激动、热情,也容易发怒、冲动等特征。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变化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此外,大学生通常不太轻易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或内心冲突等情感体验,而往往寻求更加内在的途径,如写作、网络等方式。

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愈加深刻。随着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反映在大学生活中的,则是大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得到很大发展。

大学生情感的自控能力逐渐提高。随着意志品质的增强和社会成熟度的提高,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渐趋得体,常给人一种“分寸”感。他们对于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向成人水平靠拢。

(三)大学生的意志力特点

大学生意志行动的自觉性相较中学时期大大提高。他们对个人行动的目的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能使行动符合预定的目的,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意志行动的果断性明显增加。他们在面临复杂矛盾或者问题时,当机立断、辨明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予以处置的能力有效提高。

大学生的自制力稳步发展。大学生意志行动的理性成分进一步增加,抵御外界刺激、干扰或**的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大学生意志行动的坚定性日趋增强。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表现出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在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也具备了较好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

(四)大学生的个性成熟水平

大学阶段,个体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一,自我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强烈的“成人感”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公民意识更加突出。在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升,人生定位趋于合理,为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自我体验丰富而强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如热情、活泼、自信等,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个别差异,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和情境性。第三,自我意识呈现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在自尊与自卑、情感与理智、独立性与依赖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第四,自我探索能力显著增强,注意力开始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转向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的变化,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在自我完善、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愿望十分强烈。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他们对人生与价值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并且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生概念和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程度明显提高;对各种价值取向能够较为包容和中立;对人类本性及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用公平、尊严等尺度,以批评的态度审视现实;思考与见解容易偏激、易受影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处在性格塑造的关键期。一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仍存在很大的可塑性,性格中的独立成分与自制成分明显增强。这与大学生教育的深入、自我意识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联系。

大学生的品格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第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能力显著增强,对道德的社会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比较自觉地选择适当的道德规范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道德动机的理性成分明显增加。在大学生中不仅能够看到具有经验色彩的道德理想,还可以看到具有理论色彩的道德信念。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日趋稳定。在道德认知与道德信念调控下,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向着深厚、稳定的方向发展,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坚持性也比中学时期有较大提高。第四,品德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言行不一、情理矛盾等品德心理结构不协调的现象,但是在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大学生自律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这种不协调能够逐渐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活的新变化

大学生活相较于中学时期的纯粹学习生活,有了不少新的变化。正是这些新的变化,给正在成长和转型中的大学生提出了诸多挑战,使他们面临适应大学生活的新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